

走進金塔縣錦昊風能開發有限公司的100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現場,機械轟鳴聲此起彼伏,風機基礎澆築與塔筒吊裝工作正有條不紊地推進,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
據悉,該項目建成後預計年發電量達30億千瓦時,每年能節約72.79萬噸標煤,同時減少198.8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這些數字背後,是金塔縣為縣域經濟注入綠色發展強勁動能的生動寫照。
亮眼成績單背後,是金塔縣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地處河西走廊“風口”的金塔,擁有充足的日照與風力資源,年平均日照時數高達3328小時,太陽能和風能可開發利用小時數分別超過2000小時和2800小時,這片曾經的戈壁,如今已成為新能源産業集聚的“天然沃土”。
金塔縣精準把握國家能源轉型戰略機遇,錨定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目標,創新性構建起“規劃定方向、電網強支撐、項目擴規模、産業延鏈條”的四維發力模式,一步步搭建起多能互補、鏈條完整的新能源産業體系,讓綠色能源成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
規劃是産業發展的“導航儀”。為確保資源開發與産業布局精準匹配,金塔縣先後編制完成《金塔縣新能源布局規劃》《白水泉750萬千瓦光電産業園規劃》等綱領性文件,將白水泉、北山等18個重點區域納入規劃範圍,這些規劃不僅為産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更讓每一寸資源都能在科學規劃下發揮最大價值。目前,《“十五五”新能源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正加速推進,為新能源産業有序擴張劃定了清晰的“路線圖”。
電網是新能源産業發展的“主動脈”。為打通綠電輸送通道,金塔縣打出“電網攻堅+通道破局”組合拳,全力構建高效暢通的電力輸送網絡,已建成投運的金塔750千伏變電站,充分滿足了中核50萬千瓦、中光70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的並網需求。在跨省外送領域,中核匯能、寧夏寶豐等5座330千伏變電站正加緊建設,隴電入川±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及配套750千伏變電站已完成可研評審。這些項目的推進,標誌着金塔縣正在形成“省內消納+跨省外送”的電力輸送“雙格局”。
在明確的規劃指引和堅實的電網支撐下,金塔縣聚焦“沙戈荒”基地、風光儲一體化等重點領域,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成功引進中核匯能、中國綠髮、酒鋼宏晟等24家新能源企業,其中規模以上企業達11家,形成了龍頭引領、梯隊發展的良好産業生態。特別是中國綠髮70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作為國家第二批“沙戈荒”基地中唯一的“光熱+”試點項目,建成後年均可輸送清潔電力14.5億度,能滿足70萬戶家庭的年用電需求,成為金塔縣新能源産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杆之作。至目前,金塔縣已建、在建、擬建新能源裝機規模分別達415萬千瓦、300萬千瓦、980萬千瓦。
在推動新能源産業規模擴張的同時,金塔縣更注重産業鏈的延伸與耦合發展,着力構建産業生態“全閉環”,推動新能源産業從“單一發電”向“多元增值”轉型。儲能領域已建成晶科電力280兆瓦/560兆瓦時、中核匯能200兆瓦/800兆瓦時2座獨立共享儲能電站,上海盤柯、寧夏寶豐等儲能項目也即將開工建設,有效破解發電波動性難題;氫能領域成功引進粵水電光伏綠電制儲輸氫一體化、大有興業綠色甲醇生産等項目,積極推動“風光發電—綠電制氫—氫氨醇轉化”産業鏈落地,讓新能源從“發電”向“造能”延伸,大幅提升了産業附加值;零碳領域謀劃“零碳園區”,對接退役風電光伏循環利用、綠電零碳産業園等項目,構建起“風光氫儲氨醇”一體化的産業生態。
“十四五”以來,金塔縣深入實施“強工業”行動,持續推進“拓存創增”,以“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為主攻方向,積極培育新質生産力,構建“一區多園”發展平台,推動現代化工、新能源、航天航空、核及核關聯、礦産品加工、農産品精深加工等主導産業集群發展、鏈式延伸。這一系列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規上工業企業達到43戶,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3.5%,達到12.4億元,連續41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新能源産業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圍繞“沙戈荒”大基地和“隴電入川”新能源大通道建設,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加快推進,新能源裝機總量達395萬千瓦,在建和擬建規模1280萬千瓦。(王 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