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0-27 18:45:46 來源: 環縣融媒體中心

環縣:築牢黃河“幾字彎”綠色屏障生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2025-10-27 18:45:46     來源: 環縣融媒體中心
字體:
分享到:

  “十四五”以來,環縣堅決扛起黃河中游生態保護責任,以全面深化林長制為抓手,緊緊扭住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這一關鍵戰役,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機遇,統籌實施一系列林草重點生態工程,持續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截至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45%,較“十四五”初期提升1.02個百分點;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74.5%,提高4.6個百分點,縣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實現雙提升。

  重大生態工程實現突破性進展

  五年來,環縣立足“一線四川”“三大流域”,聚焦北部沙區和南部水土流失嚴重區謀篇布局,依託“三北”防護林、雙重項目等國家重點工程,堅持系統治理、整體推進,累計完成林草生態建設155.9萬畝,其中實施國家重點生態項目7個,建設規模達127.3萬畝,涵蓋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復、中幼林撫育、人工種草、退化草原改良(修復)等多種類型。建成萬畝以上規模化造林種草示範區9個,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積142.8萬畝。全縣荒漠化土地面積降至2044.3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減少至1709.71平方公里,實現了“雙縮減”。與此同時,環縣通過項目實施,生態工程建設與民生改善實現良性互動,累計帶動上萬名農村勞動力實現季節性務工,創造勞務收入超億元,人均增收達1萬元以上。年均發放公益林補償、草原生態獎補、退耕還林等惠民資金超過1億元,群眾在參與生態建設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科學治理理念引領生態建設提質增效

  環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將科學綠化理念貫穿生態建設全過程。在立地條件較差的荒山荒坡,優選抗旱耐瘠薄的喬灌樹種構建生態防護體系;在地勢平緩、條件適宜區域,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兼用林,推進人工種草與草原修復,形成多層次、多功能的生態治理格局。立足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目標,環縣持續優化樹種組成,穩步提高山杏、山桃、紅梅杏、沙棗、酸棗、連翹等經濟樹種比重,推動生態建設與産業發展深度融合。五年來組織開展造林種草、退化林修復、中幼林撫育等專項技術培訓16場次,培訓基層技術人員和造林能手2000餘人次。創新集成抗旱造林技術體系成為環縣生態建設的突出亮點。通過實踐探索,總結形成闊葉樹種“低溫窖藏、截幹栽植、泥漿蘸根、覆膜保墑”和針葉樹種“滲透底水、容器植苗”等適用技術,推廣喬灌結合、針闊混交、灌草藥搭配的種植模式,有效提升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為實現防風固沙與水土保持長效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精細化管理築牢生態安全防線

  環縣創新建立全流程閉環管理機制,全面提升生態工程建設質量。每年制定林草工作專項方案,劃分責任片區,實行分組包乾,構建起“科級幹部包片、技術人員蹲點、監理單位駐場、主要負責人巡迴督導、鄉鎮協同配合”的五級管理網絡。同時,嚴格執行項目法人責任制、合同管理制、招標投標制和工程監理制“四制”管理,堅持統一標準、統一規範,對整地、選苗、栽植等關鍵環節實施全過程質量管控。強化實地督導,確保工程建設進度、質量、安全同步推進。環縣還全面落實林長制要求,高度重視森林草原防滅火和病蟲害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林長+管護員+施工企業”協同管護機制。全縣設立縣、鄉、村三級林長795名,選聘專職管護員72名、生態護林員1744名,開展常態化巡護巡查,嚴防羊畜踐踏和人為破壞,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組建縣、鄉、村三級應急救援隊伍,實行重點時段野外火源全天候管控,常態化開展火險隱患排查,全力維護森林草原生態安全。為了讓生態文明理念深植人心,環縣創新推行“黨員帶頭、群眾參與”“企地共建”等多種義務植樹模式,年均建設義務植樹基地20處,完成義務植樹萬畝以上,生動詮釋了“黨建紅”引領“生態綠”的實踐路徑。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