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10月25日電 題:或為最早的闕門實例之一!甘肅禮縣四角坪遺址考古獲新發現
新華社記者郎兵兵、陳斌
被評為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四角坪遺址,經過6年持續發掘,發現了罕見的秦代闕門遺跡。據考古工作者初步認定,這可能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闕門實例之一。

這是10月15日拍攝的甘肅省隴南市禮縣四角坪遺址考古發掘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四角坪遺址位於甘肅禮縣縣城東北約2.5公里處的四格子山頂部。整個遺址坐落於人工“削平”的山頂平台之上,結構清晰、氣勢恢宏。中心是一座面積約900平方米的方形夯土&,東西南北四向各分佈三組平行的門塾建築,四角則建有曲尺形建築,共同構成一組建築面積約2萬平方米的中心對稱建築群。這個罕見的規模宏大、格局規整的秦代大型禮制性建築群,是國家祭祀變革與中國“大一統”歷史進程的物化載體。
2024年夏季,考古工作人員在遺址西側第二與第三組門塾建築之間,發現了一處由兩個對稱闕&基址構成的早期闕門遺跡。

10月15日,在甘肅省隴南市禮縣四角坪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考古工作人員觀察一處闕門遺跡(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兩個闕&間留出的通道,正對門塾建築大門,形成一條直指中心夯土&的道路,初步判斷這就是當時祭祀活動的通道。”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館員段濤説,2025年春季,他們在北側相同位置又發現了形制一致的闕門遺跡。
四角坪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侯紅偉介紹,闕門是中國古代設置在宮殿、城垣、陵墓、祠廟等重要建築大門兩側的一種禮制性建築,具有明確的等級標識功能。例如,在漢唐時期,最高等級的闕門形制為“三齣闕”,即由對稱分佈的三重闕&構成的闕門,故有“天子三齣闕”之説。四角坪遺址發現闕門,進一步佐證了該遺址是古代高等級禮制建築。
“雖然形制尚不如後世成熟,但已初具雛形。”侯紅偉説,這一發現對研究中國古代闕門起源與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這是10月15日拍攝的甘肅省隴南市禮縣四角坪遺址考古發掘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此外,考古工作還揭示了古人應對複雜地形的營造智慧。
為承載規模如此宏大的建築群,古代建築師在“削平”山體後又實施了補充夯築工程。此前被推斷為圍墻的外圍夯土墻體,經解剖發掘證實,實際上是用於補齊山頂平台不規則邊緣並起到加固與防護作用的護坡。
“護坡從山腰處開始夯築,逐漸向山頂收攏。”侯紅偉&&,這一發現也使得遺址總面積從原先測定的2.8萬平方米,擴展至10萬平方米以上。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田亞岐、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裴建隴等專家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四角坪遺址是繼宗廟建築和畤祭建築之外,秦人開創的一種祭祀建築形式,對漢代德陽廟、王莽九廟,以及後來天壇、地壇的建築風貌産生影響,是國家意志的體現。
“目前四角坪遺址田野考古工作即將收官,下一步我們將加快資料整理,盡快向社會公布發掘簡報與初步研究成果,為探討中國古代祭祀制度與建築格局提供新的關鍵材料。”侯紅偉説。(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