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門市老市區深處,一場浸潤日常的基層治理實踐,讓和平路社區煥發出嶄新氣象。這裡,紅色基因與文化滋養交織,社區服務與居民生活共振,繪就了一幅充滿溫度的新時代社區畫卷。
步入和平路社區,書香與墨韻撲面而來。社區黨支部以“黨建+文化”雙輪驅動,讓紅色力量滲透至治理的每一個角落。藏書1300余冊的圖書室裏,“紅色書屋”成為居民靜心閱讀的港灣;多功能活動區內,書法繪畫、舞蹈排練、多媒體教學等活動精彩紛呈。黨建知識與活動資訊通過線上線下同步推送,服務跨越時空,直抵人心。
“以前總覺得社區是辦事的地方,現在成了我們願意待、喜歡聚的家。”退休教師張萍的感慨,折射出居民共同的認同。據統計,社區各類功能場所今年已開展活動120余場,服務居民超過3000人次。陣地不僅“建得好”,更讓群眾“用得上”,成為連接黨群關係的重要平台。

在這片充滿溫情的土地上,“一老一小一殘一困”群體得到了細緻入微的關懷。面對老齡化趨勢,社區打造“銀發馨家”品牌,黨員志願者組成服務隊,開展“每日一問候、每週一走訪、每月一活動”的常態化服務。獨居老人家中,時常響起志願者的敲門聲;活動室內,健康義診、防詐騙講座、集體生日會等30余場活動陸續開展,已為200余位老人解決實際困難130余件。
走廊另一頭,“春蕾小課堂”傳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這個成立於2013年的服務平台,已成為解決學齡兒童課後“管理真空”的重要陣地。課後託管、作業輔導惠及8000多人次,寒假趣味游藝、“春蕾之星挑戰賽”、主題教育等260余場活動吸引4000多人次參與。與“周末影院”聯動形成的長效服務機制,讓這裡成為孩子們放學後的“第二課堂”和快樂家園。

在扶殘助困領域,“幸福寓所”品牌同樣溫暖人心。完善的殘疾人檔案管理系統、精準的康復指導和技能培訓、黨員結對幫扶機制,今年已為社區殘疾人解決實際困難80余件。觀影、讀書會等文化體育活動,更讓特殊群體找回融入社會的信心與勇氣。

社區治理的創新不止步於服務拓展。“一縷陽光”志願服務品牌探索“群眾點單、社區派單、志願者接單、群眾評單”的閉環機制,144名志願者活躍在社區的每個角落。特別推行的“積分兌換”制度,讓服務時長可存入“愛心賬戶”兌換所需物品,推動“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成為社區新風尚。今年以來,22場志願服務活動服務群眾1600餘人次,志願服務總時長突破3000小時。
展望前路,和平路社區將繼續深耕“黨建+文化”模式,在優化服務、創新方式上持續探索。以黨建為引領,以文化為載體,以服務為紐帶,這片土地正朝着建設有溫度、有品質、有活力的幸福社區穩步前行,讓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讓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靳娜娜 李建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