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0-24 16:40:01 來源: 甘肅省科技廳

甘肅:科技之翼“飛”出致富路

2025-10-24 16:40:01     來源: 甘肅省科技廳
字體:
分享到:

  金秋十月,隴南康縣的高半山密林區裏,一架架農用無人機穿梭其間,一框框金燦燦的天麻精準吊運到農戶的庭院中。這場由甘肅省科技廳統籌引領、全力推動的“低空經濟+鄉村振興”實踐,正讓無人機從“科技産物”變為農人的“新型農具”,更催生出一批懂技術、能致富的“鄉土飛手”,為破解山區農業發展難題、注入鄉村振興活力寫下生動注腳。

  直面痛點:山地農業的“運輸之困”與科技解法

  康縣地處秦巴山區,山高谷深、耕地分散,天麻等特色作物多生長在交通不便的高半山區域。長期以來,當地農業生産面臨“運輸難、成本高”的困境:作物栽種、採挖、物資運輸全靠人背,效率低,成本居高不下,增産不增收。

  “去年往山上運天麻菌種,單運輸費就花了4萬多。” 三河壩鎮席壩村天麻種植戶白清明的經歷,是當地農戶的普遍困擾。為降低成本,他曾嘗試自購農用無人機,卻因缺乏操作技術導致設備損壞,無奈從外地聘請專業飛手,一天需支付600元工錢,成本壓力絲毫未減。

  這一痛點,很快成為甘肅省農業工程技術研究院(簡稱甘肅省農工院)重點攻堅方向,該院以“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鄉村振興”為抓手,迅速引入農用無人機技術,瞄準山地農業“勞力瓶頸”精準破題,為破解“運輸難”困境找到關鍵突破口。

  “每台無人機單日能完成50個勞動力的工作量,成本僅為人工運輸的10%。”三河壩鎮黨委書記李發傑介紹,無人機投入使用後,不僅改變了天麻種植“肩扛手刨”的傳統耕作模式,更讓村民真切嘗到了科技的甜頭。據測算,僅天麻運輸環節,每畝就能節約人工成本5000元以上。“現在農忙時大家不再發愁,不少頭腦靈活的明白人還從無人機高效作業中看到了新的商機。”

  精準賦能:培育“鄉土飛手”,提升生産經濟效能

  技術要落地,人才是關鍵。為讓無人機真正“紮下根”、讓科技紅利持續釋放,甘肅省科技廳精準施策舉辦“低空經濟鄉土人才無人機技能培訓班”,從康縣各鄉鎮篩選25名種植大戶、合作社骨幹及村民作為首批學員。通過“理論+實操+考核”模式開展無人機操作專業化培訓。

  課堂上,學員們系統學習無人機原理、安全操作規範及農業作業流程;田間地頭,培訓老師手把手指導山地吊運、肥料播撒、農田航測等實用技能,確保每個人都能“學得會、用得上”。

  “以前只見過無人機航拍,沒想到還能&&幹農活,現在用無人機播撒肥料,一畝地能省不少錢!”三河壩鎮公家灣村種植大戶郭睿學得格外投入,他不僅希望用技術解決自家種植難題,更計劃“學會後幫鄉親們吊運物資、做植保,多一條增收路”。

  曾因技術“碰壁”的白清明,也在培訓中補齊了短板:“現在家門口就能學技術,還能考操作執照,以後再買無人機,找本地飛手就行,種植運輸成本能省一大筆,農産品運輸損耗也少了,收入大幅增加。”

  甘肅省農工院副院長劉強&&,此次培訓是“本土造血”幫扶思路的具體落地,並非“一次性幫扶”。“我們會從學員中選拔骨幹組建‘鄉土技術員’隊伍,後續還將在中藥材育種、綠色高效栽培等領域持續發力,從‘短期培訓’升級為‘長期護航’,讓技術真正留在鄉村、服務農業,讓農戶持續受益。”

  打造樣板:發展“低空經濟”,科技賦能鄉村振興

  如今,康縣首批“鄉土飛手”已陸續上崗,無人機在山地物資運輸、精準植保、農田監測等場景中廣泛應用,這場“低空經濟+特色産業”的探索,不僅降低了農業生産成本、解放了勞動力,更推動山區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邁進。農戶因勞動強度降低,有能力流轉更多土地實現規模經營;天麻、豬苓、椴木香菇等林下經濟作物因技術支撐,品質更穩定,為打造“康縣天麻”“康縣香菇”等區域公共品牌、進入高端市場奠定基礎;更有農村青年被新技術吸引,返鄉投身智慧農業,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康縣的實踐不是個例,而是科技破解山地農業困局、助力鄉村振興的可複製樣板。其無人機技能培訓及後期的長效服務,更是以科技破解山地農業發展難題的關鍵舉措,對助力鄉村振興意義深遠。在經濟層面,它通過降本、提效、拓增收渠道,直接增加農戶收入,推動農業産業結構優化,讓“邊際土地”得以開發,激發土地與産業的雙重潛能;在鄉村振興方面,它實現了“輸血”向“造血”的轉變,培育了懂技術的“鄉土人才”,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産方式,吸引人才回流,為甘肅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科技動能。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