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橄欖園裏話振興
金秋時節,一場聚焦油橄欖種植、加工的觀摩活動在武都區祥宇油橄欖産業園拉開帷幕。此次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組織的觀摩活動,吸引了來自江蘇、雲南等省份及我省的100余名特色經濟林産業發展領域高層次人才齊聚於此,圍繞油橄欖産業發展展開深入交流,共同探尋特色農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密碼”。
步入隴南油橄欖産銷對接會現場,沿會場兩側整齊排列的主題展板引人注目。展板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清晰串聯起油橄欖産業發展的“亮眼成績單”,每一張圖片、每一組數字,都默默見證着武都區油橄欖的發展歷程。
作為甘肅的南大門,隴南是全省唯一全境屬於長江流域地區,獨特的氣候與地理條件使其成為我國油橄欖的最佳適生區。近年來,隴南市將油橄欖産業作為“獨一份”的特色産業精心培育,如今全市油橄欖種植面積已達119.9萬畝,鮮果産量突破6萬噸,年産特級初榨橄欖油8500噸,綜合産值攀升至45億元,産業規模、産量及經濟效益均穩居全國首位,成為當地農業經濟的“支柱力量”。
走進基地加工車間,現代化橄欖油生産線正有條不紊地運轉,金黃透亮的橄欖油經過分揀、貼標、包裝後便會裝箱,最終送往各地市場。“為保證橄欖油的新鮮度與營養成分,從橄欖果採摘到榨出油,全程嚴格控制在24小時以內。”車間工作人員介紹,目前企業已構建起集油橄欖育苗、種植、研發、加工與銷售於一體的全産業鏈,並積極引進國際先進生産設備與技術,對油橄欖進行深加工,成功開發出高品質橄欖油、橄欖果脯、橄欖化粧品等系列産品,讓油橄欖的經濟價值得到最大化挖掘。
隨着觀摩隊伍的腳步,眾人沿着山路走進甘肅油橄欖育種及培育國家長期科研基地。放眼望去,連片的油橄欖樹鬱鬱蔥蔥,翠綠枝葉間,青綠色的橄欖果挂滿枝頭,微風拂過,果香陣陣。“大家看這棵樹,枝葉繁茂,正處於盛産期,一棵樹每年能産橄欖果80多斤,可榨油10斤左右。”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油橄欖研究所副研究員金高明指着身旁的油橄欖樹,向觀摩人員詳細講解植株生長情況與經濟收益。
觀摩人員聽得格外專注,紛紛拿出手機拍照記錄關鍵信息,不時舉手提出種植、管理相關的疑問。“油橄欖在什麼環境下能生長得更好?”“不同樹齡的養護重點有哪些?”面對大家的提問,金高明結合基地實踐經驗,逐一解答,現場交流氛圍熱烈。
據了解,省林業科學研究院長期致力於油橄欖等重要經濟林樹種的良種選育、定向培育與加工利用研究。依託該單位已建成“國家林業局油橄欖工程技術中心”“油橄欖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甘肅油橄欖育種及培育國家長期科研基地”等多個科研平台,為油橄欖産業技術研發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目前,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在武都區已建成1300畝油橄欖試驗示範基地,成為油橄欖種質創新、栽培技術集成示範的重要實踐陣地。多年來,通過對種質資源評價利用、豐産栽培、産品加工等專項技術的自主研發、引進消化與集成創新,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積累了多項油橄欖産業相關科技成果,為産業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設施與配套條件。
此次觀摩活動,不僅讓高層次人才直觀感受到武都區油橄欖産業的發展實力,更搭建起了技術交流、經驗共享的平台。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徐俊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