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南州草原湖泊相映成趣。圖片由甘南州發展改革委提供
金秋時節,站在瑪曲縣黃河大橋遠眺,曾經的沙洲已化作連綿綠洲,不時有黑頸鶴掠過黃河河面。
瑪曲縣是黃河上游的“天然蓄水池”,這裡曾受沙化侵蝕,生態脆弱。“風一吹滿嘴沙”是以前瑪曲縣群眾最真實的感受。
如今,這裡綠草遍野、水流不絕,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民生為要、文化賦能的共生之路。
去年至今年,甘南州成功爭取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專項中央預算內投資7億元,中央財政黃河獎補資金2.14億元,實施黃河上游水源涵養與生態保護修復、洮河大夏河片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等13個項目;完成總投資50.05億元的黃河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工程省、州級驗收,生態修復面積超244萬畝,較計劃多修復34萬畝。
如今的甘南,草原植被覆蓋率達97.13%,黃河出境流量達154.1億立方米,較入境流量增加2.44倍。尕海濕地經過20年修復,湖面面積由2000年的480公頃增加到2700公頃,已成為3萬隻候鳥的家園,黑頸鶴數量穩定在80隻左右。空氣質量連續三年位列全省第一,所有水體水質100%達標,“甘南藍”成為當地最靚麗的生態名片。
生態向好的同時,甘南的發展動能持續增強,今年前8個月,全州接待游客2047.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12.8億元;現代農牧業蓬勃發展,45萬畝綠色生産基地撐起特色産業版圖,牦牛、藏羊、中藏醫藥全産業鏈産值超190億元,甘南成功入選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同時,生態保護惠及民生,全州續聘1.19萬名生態管護員,近四年發放各類生態補助17.16億元,2341個生態文明小康村覆蓋88%自然村,成為全國改革開放典型案例。
在夏河縣拉卜楞寺旁,南木特藏戲的唱腔與鍋莊舞的節奏交織;瑪曲賽馬場上,傳統賽事已舉辦5次,成為文旅融合的標杆……甘南州以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為載體,讓文化遺産“活起來”,讓“聖境甘南·心靈之旅”的美譽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從香巴拉旅游藝術節到産業發展論壇,文化與生態、經濟深度融合,讓黃河文化在甘南煥發新生。(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蔡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