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的涇川縣羅漢洞鄉,溝坡間的柿子林宛如打翻了調色盤。橙紅飽滿的柿子挂滿枝頭,在陽光下泛着誘人光澤,村民們穿梭林間採摘、裝筐,游人舉着相機記錄美景,在收購點客商忙着稱重、裝車……一幅“柿子豐收、百姓增收”的熱鬧畫卷,在這片曾經山多地少的土地上徐徐展開。
從“愁果子”到“金果子”:一個柿農的十年見證
“以前柿子熟透了只能爛在樹上,如今10畝柿子林能掙兩萬元!”挽頭坪村老農魏雲娃撫着挂滿果實的柿樹,臉上滿是笑意。
魏雲娃是羅漢洞鄉柿子産業發展的親歷者,他見證了“金果子”如何從無人問津變成致富希望。
曾經的挽頭坪村,被群山環抱,交通閉塞。雖然家家戶戶種柿子,但銷路不暢、缺乏加工能力,讓甜蜜的果實成了村民的“心頭愁”。
轉機發生在鄉黨委、政府與西北石油銷售公司結成幫扶對子之後。現在,魏雲娃家的柿子還挂在枝頭就被預訂一空,部分鮮果直供加工廠,效益翻了好幾番。
“四位一體”發展路:小柿子長成大産業
這場“柿子革命”的蝶變背後,是羅漢洞鄉“向山要地、循勢興業”的發展智慧。當地以挽頭坪村為起點,構建起“政府補貼+單位扶持+合作社帶動+群眾主體”的發展模式,推動柿子産業從零散種植升級為村集體經濟的核心引擎。
“我們村種植的1700多畝柿子全部實行標準化管理,今年品質特別好。”羅漢洞鄉挽頭坪村黨支部書記魏偉介紹,村委會主動對接慶陽、鎮原等地客商,建立訂單銷售機制,剩餘鮮果由村集體統一加工,實現增值增收。
如今,這一模式已輻射至丈八寺、張姚等多個村落。政府建設的晾曬棚、冷藏庫解決了存儲難題;幫扶單位打通預售渠道;合作社對接客商實現集中外銷;村民通過土地入股、務工等方式深度參與。曾經“爛在枝頭”的柿子,形成鮮柿外銷與柿餅加工的穩定産業鏈,真正實現了“種得好、賣得暢、收益穩”的産業振興新局面。
産業鏈上做文章:閒置資源變“活資産”
産業要長遠,配套須先行。走進挽頭坪村産業園區,60座柿子晾曬棚蔚為壯觀,加工廠內工人正在製作柿餅,氣調冷藏庫保障着鮮果品質,93套專業設備讓加工效率倍增。
這些設施不僅讓柿子産業實現從“賣鮮果”到“深加工”的跨越,更激活了沉睡的資源。村幹部算了一筆賬:閒置土地種上柿子樹,留守老人到加工廠務工日收入80元,村集體通過柿餅加工年增收10萬元。
“柿子紅”成“致富色”: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截至目前,羅漢洞鄉柿子種植面積達7000畝,帶動數百名村民就業。柿餅加工成為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支柱。曾經荒蕪的溝坡,如今被柿林染成一片絢爛的紅色。
從“小特産”到“大産業”,從“愁銷路”到“産銷旺”,羅漢洞鄉用一顆柿子書寫了鄉村振興的精彩篇章。火紅的柿子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甜蜜事業”,讓“柿子之鄉”的名片愈發閃亮。
如今,村民們坐在新修的廣場上嘮家常,話題總離不開這些改變他們生活的“紅果子”。魏雲娃望著自家柿林笑着説:“現在的日子,就像這柿子一樣,越來越甜。”(記者 呂金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