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靈&縣北部垣區的千畝良田裏,玉米聯合收割機穿梭作業,滿載糧食的車輛絡繹不絕,田間谷穗壓彎枝頭、豆莢綴滿藤蔓。作為“隴東糧倉”,該縣今年糧食播種面積達77.5萬畝,預計總産量20.36萬噸,以“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融合之路,奏響了糧食産業高質量發展的樂章。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靈&縣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8.55萬畝,通過綠肥輪作、秸稈還田等技術改良土壤,讓“糧田”變“良田”。在邵寨鎮千畝冬小麥示範基地,肥沃的黑壚土滋養出的小麥蛋白質含量出眾,為非遺“靈&手工面”提供了優質原料。同時,該縣推進“一戶一塊田”整理,22.3萬畝流轉土地中18.5萬畝用於糧食規模化種植,土地復種指數提升至57%。
聚焦良種培育,依託與科研院所的合作,靈&建成1.5萬畝冬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培育出“靈&3號”等5個省級審定品種,年供良種400萬公斤以上,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100%。國家級種子核心試驗田的158個新優品種中,既有高筋專用小麥,也有“隴紫麥2號”等特色品種,為産量品質雙提升提供支撐。
同時,全縣集成推廣“兩年三茬”復種、小麥寬幅精播等技術,建成20萬畝糧食示範帶,示範區小麥單産較大田增産10%以上。農機總動力達29.43萬千瓦,耕種收全程機械化率86.77%,植保無人機飛防、減損機收等技術廣泛應用,承辦了全省春季農業生産現場會。
此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催生358家糧食合作社、96家家庭農場,年産值6.78億元。邵寨手工面原料産業園延伸出種植、加工、銷售全鏈條,“黑旦糧油”“漢黍有機糧”等品牌通過電商走向全國,4處規模化烘乾場與新增2000噸倉儲能力保障産後增值。
從試驗田到産業園,從良種到品牌,靈&縣以糧食産業為紐帶,既守住了“糧袋子”,又鼓起了“錢袋子”,讓“隴東糧倉”的金字招牌愈發閃亮。(記者曹紅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