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給河北外地的親戚郵寄家鄉的特産得往鎮上跑,現在在家門口就能發,特別方便。”在環縣木缽鎮高寨村電子商務服務點,村民郭永成話語裏滿是喜悅。他正將自家磨好的蕎面打包封裝,服務點工作人員熟練地掃碼錄入信息、貼好快遞單。這日常的一幕,正是環縣在“十四五”期間以電商為紐帶,打通縣鄉村物流“末梢”、激活鄉村經濟活力的生動縮影。
五年來,環縣以電商為筆,從物流“末梢”暢通到産業“引擎”轟鳴,從數字就業到人才培育,構建起電商與物流互促、産業與就業聯動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讓“山貨”出深山、産業增效益、群眾穩增收。
織密“縣鄉村”物流網,統倉共配破解“流通難題”
“十四五”初期,環縣就將破解農村物流“最後一公里”和農産品“最初一公里”的難題作為發展鄉村經濟的關鍵抓手。
“以前快遞只到鎮,群眾取件不得不專程跑一趟,現在快遞直接進村,不僅取件方便,村上的蘋果、甜小瓜等特産也能通過服務站寄出去,既省時又便捷!”環縣木缽鎮高寨村電子商務服務點負責人胡金昌一邊整理着當天抵達的快遞包裹,一邊介紹道:“每天在固定時間段,都會有無人駕駛物流配送車將包裹分派至村級站點,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完成取件、寄件、網購、農産品銷售等一系列操作。”
同樣,在縣級快遞分揀中心的標準化的廠房內,展現的是另一番現代化景象:自動化快遞分揀線高速運轉,一件件來自全國各地、大小不一的包裹依次被送上智能化傳輸帶,通過二維碼掃描,按照預設的鄉鎮、城區、大小、重量等信息被精準分投。二十多名工人在各自的操作區內忙碌而有序地將成功分揀的快遞轉運到封裝區域。門口,一輛輛大型物流配送車正在排隊裝卸貨物,一旁還配備着各式各樣的小型配送車輛——貨車、電三輪、無人駕駛物流配送車……共同構成了環縣電商産業園區內快遞分揀中心繁忙而高效的工作場景。

五年來,通過將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服務站點與郵政、供銷、快遞、交通運輸、商貿物流等網點進行深度整合,環縣已成功建成縣級電商物流倉儲中心1處、鄉鎮服務站20處、村級服務點251處,形成了高效運轉的“縣級統倉、鄉鎮分撥、村級配送”三級物流體系。
“這種統倉共同配送模式,不僅顯著降低了各家快遞企業的運營成本,更讓本地的農産品流通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環縣快遞分揀中心負責人靳紫城介紹。自該體系全面建成並投入運營以來,農村地區的快遞時效性顯著提升,帶動外銷的小雜糧、羊肉、蘋果等本地特色農産品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多,真正實現了“電商拓市場、物流保暢通”的良性循環。
建強現代化産業園,産業聯動打造“電商引擎”
“十四五”期間,環縣深刻認識到,良好的電商發展環境是縣域電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為此,縣裏持續為電商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優質服務,建成了以“一園五中心四化一基地”為體系、具備綜合服務功能的現代化示範園區,形成了産業集聚新格局。
走進環縣電子商務産業園,在“環鄉人”農産品公共品牌服務中心大樓內,包裝精美的環縣羊肉、小雜糧、黃花菜、蘋果等20多類80多種産品琳瑯滿目。它們依託“電商+企業+基地+農戶”的創新模式,成功將“特色好品”與“消費市場”緊密鏈結起來。通過“線上+線下”“産業+電商”一體化營銷策略,這些傳統産業和特色産品先後在“拼多多”“京東”“淘寶”“抖音”“快手”等主流電商平台開設店舖,將“環鄉人”系列的雜糧、生鮮、調味品、即食産品推介至全國。
與此同時,在園區內的甘肅盛飛豪供應鏈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羊肉加工車間裏,又是一派火熱的生産景象。工人們正在進行手工切割、穿串、稱重、塑封、裝箱……整套流程井然有序。每天,約有3萬餘串品質上乘的小肉串從這裡生産出來,發往全國各地,讓一串串鮮美的環縣羊肉串成為天南地北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我們在‘十四五’期間,始終堅持‘黨政共推、企業主導、産業支撐、品牌帶動、保姆孵化、促農增收’的發展思路,實現了全縣電商交易額和網絡零售額翻番,電商交易額去年年底實現突破22億元,網絡零售額突破5億元。”環縣電商辦主任張金勃介紹道,“並不斷完善以‘合作社統一訂單、企業統一加工、‘環鄉人’統一品牌、網貨中心統一包裝、溯源體系統一監管、物流體系統一配送’為核心的‘六統一’電商運行模式。這一模式讓許多曾經‘養在深閨無人識’的優質農特産品和手工藝品,乘着電子商務的快車進入了廣闊市場,最終實現了企業增效、就業增加、農民增收的多贏局面。”
據統計,過去五年,入駐電商産業園的企業從最初的十幾家發展到現在的35家,全縣共培育電商企業265家、各種網店經營戶2200家,電子商務服務網店185個,累計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110億元,其中網絡零售額達25億元,電商産業已成為縣域經濟重要的增長極。
搭建“就業+培訓”平台,數字賦能培育“電商新農人”
“大家注意,直播也是有技巧的,直播和粉絲互動很重要,比如問‘家人們有沒有吃過環縣的羊肉?’用這樣接地氣的話術就很容易拉近距離……”
“十四五”期間,為系統化培育數字領域人才,環縣整合了人社、農業農村局、電商辦等多部門培訓資源,面向返鄉青年、致富帶頭人、本土主播、村幹部等不同群體,圍繞內容策劃、粉絲運營、互動話術、直播技巧、短視頻創作等實用電商技能,開展分期分類的精準培訓,有效幫助學員實現從“零基礎”到“專業主播”的轉變。

在環縣的田間地頭,一場由一部手機、一個支架引發的銷售方式變革正在上演。這裡的電商直播不再局限於室內直播間,而是深入農産品采收現場、土特産展銷會、傳統鄉村集市和美食節慶活動的第一線,並巧妙融入當地獨特的民俗文化元素,為線上觀眾帶來原生態的沉浸式體驗,極大地增強了産品的吸引力和可信度。
在這一創新模式的推動下,洪德莊子峁生態農莊成為了首批成功範例。環城鎮城東垣村、曲子西溝村等10個特色村也正被打造成“直播+休閒農業”與“直播+鄉村旅游”深度融合的樣板村。為支撐這一轉型,環縣重點為17個示範村培育了500名創業就業骨幹。同時,通過聯合專業機構開展“理論+實操”雙軌制培訓,重點孵化100名具有發展潛力的本土主播,系統培育電商新業態的核心力量。
為了使電子商務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群眾,並為鄉村數字經濟轉型儲備充足人才,環縣在“十四五”期間還積極引入了“螞蟻集團服務星站”公益項目,建立了客服崗位就業平台,打造了數字就業基地,累計就業1517人。“我在家門口就能上班掙錢,還能照顧老人孩子,比外出打工強多了。”這是環縣虎洞鎮村民陳向明在基地從事支付寶語音工作後的切身感受。
與此同時,環縣精心培育的“環州電商雲工”與“環州電小二”兩大勞務品牌也逐漸打響,為全縣電商産業源源不斷地輸送着本土化、專業化的生力軍。這一系列人才舉措,為環縣電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
據悉,2025年1-9月,環縣電子商務交易額達17.5億元,同比增長9.52%;網絡零售額3.86億元,同比增長7.23%。這些數據標誌着環縣在“十四五”電商發展征程上,繼續保持着穩健向上的發展態勢。(記者:史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