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聚焦民生福祉 下足“繡花”功夫
——慶陽市全力推進和諧宜居城市建設
近年來,慶陽市錨定陜甘寧毗鄰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目標,將精神文明創建深度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周期,創新實施“新老兼顧、軟硬兼施、標本兼治”策略,在城市發展的“破與立”“舊與新”“硬與軟”之間找到平衡,讓城市既有“顏值”更有“氣質”。
新舊兼顧:
老城煥新與新城生長同頻
“以前這條巷子坑坑洼洼,現在變成了瀝青路,墻面上還畫了咱隴東的民俗畫,環境變好了,住着也舒心。”家住西峰區炮&巷的王軒高興地説。
在城市發展中,慶陽沒有只顧“攤大餅”式拓新,而是堅持新區與老城共建——新區高起點規劃智慧交通、數字城管等現代化設施,打造城市發展“新引擎”;老城則聚焦群眾的急難愁盼,實施背街小巷改造、架空線纜入地等12項更新工程。截至目前,建設過街天橋3座、公園廣場4處、小游園20多處,拓建道路21條,改造老舊小區312個,5.8萬餘名群眾直接受益。
既抓“面子”也重“裏子”,是慶陽市城市建設的鮮明態度。在提升主次幹道“顏值”的同時,整合城管、市政等多部門力量,對141個背街小巷開展“地毯式”整治,打造37條示範巷道,同步解決了道路破損、排水不暢等民生痛點。
更難得的是,慶陽市將文化傳承融入城市肌理。“三館一院”整體搬遷打造文化新地標,“紅色南梁”“岐黃故里”等特色文化融入城市景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景觀小品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城市功能提升的同時,人文氣質也愈發濃厚。
軟硬兼施:
設施升級與服務提質同步
“現在孩子上學不用愁,家附近就有學校。”説起教育變化,市民李歡讚不絕口。城市的宜居度,既要看硬體設施的“筋骨”,也要看服務供給的“溫度”。為此,慶陽市聚焦市民需求,統籌“軟服務”提質與“硬設施”升級。
在“軟服務”上,持續“向上”突破。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新(改、擴)建17所中小學,新增學位1.6萬個,讓更多孩子“就近上好學”;健全醫療養老體系,新(改、擴)建5所公立醫院、3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建成5個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養老床位增至2800余張,民生保障網越織越密。
“硬功能”則朝着“精細”發力。構建起老城“五縱五橫”、新區“八縱十六橫”的路網骨架,改造地下管網120余公里,搭建起智慧化城市管理平台;實施綠化“增量”工程,新建“口袋公園”23個。
小細節裏藏着大民生。慶陽市推行“黨建+物業”模式,建立社區、物業、業主、職能部門“四方共治”體系,物業服務滿意度提升至90%以上;在居民小區附近開闢“潮汐市場”19處、夜市7處,新建公廁128座,規劃13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覆蓋24萬餘人。從買菜做飯到養老就醫,市民的“急難愁盼”正一個個被解決。
標本兼治:
智慧治理與精細管理同效
“以前發現路面積水,得打幾個電話才能找到負責部門,現在拍張照片上傳到平台,很快就有人來處理。”這是慶陽市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後,市民的直觀感受。近年來,慶陽市堅持“智慧化+網格化”,推動城市治理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
整合城管、市政、環衛等城市管理力量,建立“定區域、定人、定崗”工作機制,搭建起“問題發現、指令直達”的線上平台。如今,城市管理實現了“力量上整合、工作上配合、信息上匯合”,以往“各管一段”的難題迎刃而解。
依託“東數西算”工程,慶陽市建成城區社會治理網格化管理平台,構建起市、區、街道、社區、網格、樓棟“六級網格”體系。通過“街道社區上報、網格中心‘吹哨’、職能部門‘報到’”機制,問題處置時間平均縮短40%。去年以來,平台共受理群眾訴求3.2萬餘件,辦結率達98.6%。
同時,整合城市管理部門資源力量,建立聯動協作機制,推動“門前三包六禁”責任制落實,開展“一難兩亂”、餐飲行業亂潑亂倒等專項整治。如今,城市裏亂停的車輛少了,隨意擺攤的現象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潔的街道、有序的秩序。
從背街小巷的“微更新”到智慧城市的“大賦能”,從民生服務的“細落實”到治理效能的“大提升”,如今,慶陽這座有人文厚度、有治理精度的城市,正以嶄新的姿態快速崛起,成為群眾心中的幸福之城。(慶陽融媒記者 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