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來,多輪持續性降水天氣不斷,連續陰雨不僅延緩秋作物成熟進程,更給秋收、晾曬等環節帶來嚴峻挑戰,面臨霉變、發芽的風險,秋糧搶收工作迫在眉睫。
面對不利氣象條件,環縣組建農業、農機、氣象等多部門聯合工作組,下沉田間地頭指導搶收。氣象、農業部門實時發布墑情、雨情預警,組織農機調度;各鄉鎮組織黨員幹部、志願者成立“搶收突擊隊”,幫助種植大戶、困難農戶搶收玉米、蕎麥等作物,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秋收攻堅戰正緊張有序推進。

10月15日,連綿秋雨初歇,環城鎮楊廟掌村的蕎麥地裏便立刻熱鬧起來。一台大型聯合收割機開足馬力穿梭在田壟間,切割、脫粒、秸稈粉碎一氣呵成,飽滿的蕎麥粒不斷涌入收納倉。種植戶龔志州流轉1500畝土地種植的蕎麥長勢良好,卻在收穫時期遭遇連續降雨。“現在必須與時間賽跑,確保顆粒歸倉。”
同樣種植蕎麥的楊金龍眼看連續降雨不停,給機械收割帶來不便,立即組織家人齊上陣進行人工采收,避免蕎麥穗出現霉變。大家分片、分工,收割、捆綁、拉運,現場一片忙碌。“已經收了三四天了,再有一天就收完了。”説話間,楊金龍擦了擦臉上的汗水,繼續揮動手中的鐮刀幹起來。
從連片種植基地到零散種植的農戶地塊,從人工收割到機械搶收,環城鎮各村組抓住有利時機,調配收割機全力推進秋糧收割,確保顆粒歸倉。“楊廟掌村今年種植蕎麥4000余畝,我們動員群眾,組織機械,利用降雨間隙積極搶收,讓秋糧顆粒歸倉,目前已經收穫1000多畝。”楊廟掌村黨支部書記主任谷俞霖介紹説。
據了解,今年環城鎮秋糧種植面積達8萬畝,涵蓋蕎麥、玉米、穀子等多個品種。為應對前期降雨對秋收的影響,鎮政府提前摸排各村收割需求,協調農機跨村作業,全力保障秋糧應收盡收、顆粒歸倉,守住群眾的“糧袋子”。

為應對陰雨天氣為秋收工作帶來的不利影響,環縣各鄉鎮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機制,科學統籌人力、物力資源,打出了一套“搶收組合拳”。在前期摸排工作中,各鄉鎮組織幹部深入村組,全面排查雨情、農情,精準掌握全縣蕎麥、玉米種植面積、成熟度以及受雨水影響情況。同時,針對不同地塊分類施策:對田間積水嚴重的區域,迅速組織人員開挖排水溝,對淤堵農田進行清淤排水,為機械進地作業掃清障礙;同時,摸底統計全縣收割機數量,調配機械趕赴各鄉鎮投入搶收工作,並安排專業人員對關鍵機具開展檢修調試,確保農機設備高效運轉。
在搶收工作有序推進的同時,環縣各鄉鎮還通過微信群、田間課堂、幹部入戶宣講等多種方式,向農戶普及秋糧搶收技巧、糧食儲存知識,指導農民搶抓晴好天氣,科學安排收割、晾曬、儲藏和播種等作業。
“收穫只是第一步,晾曬儲存同樣關鍵。”合道鎮黨委副書記王有傑&&。為防止收穫的蕎麥、玉米因無法及時晾曬而霉變,各鄉鎮充分利用黨群服務中心、文化廣場、閒置廠房等公共空間,打造了“臨時晾曬場”。王有傑介紹:“鎮上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收割機全體出動,到農戶田裏幫助收糧,同時還協助村民將收穫的蕎麥、玉米轉運到臨時晾曬場,確保顆粒歸倉。”
如今,在環縣的田間地頭和臨時晾曬場,黨員幹部與群眾忙碌的身影仍未停歇。雨水雖然給秋收帶來了諸多困難,卻也見證了幹群同心、協力搶收的動人場景。(記者喬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