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時節,廣河縣水泉鄉的萬畝梯田層層疊疊,玉米稈挺拔翠綠;養殖圈舍裏,西門塔爾牛悠閒地咀嚼草料,羊群在羊床上歡快奔跑——這幅“牛肥羊壯”的畫卷,正是水泉鄉依託區域優勢與農業基礎,將牛羊産業打造成富民産業的生動縮影。如今,從零散養殖到規模發展,從傳統圈舍到標準化設施,水泉鄉走出了一條産業興、農民富的鄉村振興之路。
“這20多頭西門塔爾牛,再過半個月就能出欄,每頭最少能賣1.5萬元,預計收入30多萬元呢!”在老莊村養殖戶馬成林的標準化牛舍裏,他指着膘肥體壯的牛群,高興地説。今年春季,馬成林一次性引進30多頭牛,首批10頭牛已經以理想價格售出,這讓他對養殖業充滿了信心。
而這份信心源自政策的有力支持。以往,養殖設施落後制約了養殖規模的擴大。近年來,借助該縣牛羊産業獎補政策,馬成林申請了圈舍改造補貼,拆除舊棚、新建圈舍。新圈舍規劃合理,配備了通風和排污設施,不僅節省了一半人力成本,還加快了牛的育肥速度。在老莊村,像馬成林這樣受益於政策、實現養殖升級的農戶已有10余戶,昔日的“舊圈棚”正轉變為承載增收希望的“新基地”。
在水泉村養羊大戶馬進龍的養殖場,數百隻藏羊在嶄新的羊床上歡騰跳躍,毛色在陽光下閃閃發亮。作為“二代養羊人”,馬進龍既繼承了父親的養殖經驗,也緊跟時代步伐,讓傳統養殖煥發新生。
“過去養羊靠‘土辦法’,圈舍是土坯房,雨天漏雨、冬天透風,羊群在換季時容易患病。”馬進龍指着羊床介紹,去年鄉里推進圈舍標準化改造,他率先響應。利用政府補貼和自有資金,不僅翻新了圈舍,還科學配套了羊床和通風系統。如今,羊群生活環境改善,疾病減少,死亡率顯著下降。
除了硬體升級,馬進龍還在品種和技術上不斷創新。春季養殖耐旱、生長快的小尾寒羊,秋季轉向肉質緊實、市場受歡迎的藏羊。他根據市場動態靈活調整養殖品種,並親自前往外地選購羔羊,同時積極學習防疫和飼料配比技術,成為村裏公認的“養羊能手”。
水泉鄉的牛羊産業發展並非盲目擴張,而是基於對區域優勢和農業基礎的充分發揮。位於廣河縣東南部的水泉鄉,依託獨特的地理條件和農業資源,打造了八羊溝旱作農業長廊。萬畝梯田種植的玉米和飼草,為牛羊提供了充足、優質的青貯飼料,形成了“糧飼兼顧、以農養牧”的良性循環。
今年以來,水泉鄉立足養殖産業基礎,聚焦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方向,創新推行“聯戶經營、抱團發展”模式,集中建設園子村千頭牛聯戶養殖基地和牛康家村和美鄉村養殖基地,共建牛棚48座,推動全鄉養殖産業向集中化、規模化、科學化邁進,讓牛羊産業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錢袋子”。
“近年來,水泉鄉緊緊抓住‘廣河羊羔肉’區域品牌優勢,充分挖掘八羊溝旱作農業長廊的資源潛力,將牛羊養殖産業作為群眾增收和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全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發展。今年已完成牛羊圈舍改造37戶,新建牛羊棚85座,為6戶農戶鋪設羊床1440平方米。通過改善養殖環境,疫病防控能力和養殖效益顯著提升,取得了切實成效。截至目前,全鄉牛存欄量達2.15萬頭,羊存欄量突破13.5萬隻。”水泉鄉人大主席馬進元説。
今日的水泉鄉,牛舍中的“哞哞”聲與羊圈裏的“咩咩”聲,共同奏響了鄉村振興的“幸福樂章”。從一頭牛的增收,到一群羊的致富,牛羊産業已成為全鄉名副其實的富民産業。(記者 馬正蘭 通訊員 馬維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