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肅南縣:田間“廢稈”變生態“金料”
十月的肅南,祁連山下秋風漸起,田野間仍是一派忙碌景象。在明花鄉上井村的肅南縣精城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院內,新建的農作物秸稈儲存倉庫已投入使用,工人正忙着調試剛通過肅南縣2025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補助採購的秸稈加工機械。不遠處的雙海子村,肅南縣白峰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秸稈粉碎機轟鳴作響,金黃的玉米秸稈經過粉碎、打捆,變成了規整的飼草捆,等待運往周邊養殖場。前灘村的肅南縣百盛現代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廠區裏,年産能2萬噸的秸稈顆粒飼料生産線已進入設備安裝收尾階段,再過不久,這裡將源源不斷産出優質顆粒飼料,銷往內蒙古、寧夏等地區。
作為傳統畜牧業縣,肅南縣2023年農作物秸稈可收集資源量達4.16萬噸。其中98%的農作物秸稈用於牛羊飼料。但此前受限於群眾觀念、技術設備等問題,秸稈利用率和附加值始終不高。今年啟動實施的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總投資736.53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補助320萬元。聚焦“收儲運+飼料化”關鍵環節,計劃新增秸稈綜合利用量4萬噸,讓田間“廢稈”變成生態“金料”。
“以前秸稈要麼隨便堆在地裏,要麼簡單粉碎喂牛羊,浪費不少。現在合作社上門收,一噸能賣420元,還幫我們清理了地塊,既解了農戶的難心事,也拓寬了合作社的增收路。”明花鄉種植戶白翠梅指着剛裝滿秸稈的運輸車笑着説。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肅南縣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農牧民參與”的機制,成立由肅南縣政府分管負責人任組長的工作專班,縣農業農村、財政等部門協同推進,從資金監管到技術指導全程跟進。同時,組建技術指導小組,在全縣範圍內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宣傳培訓,提高農牧民參與項目的積極性。還與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小麥、玉米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數調查測算,為秸稈資源科學利用提供數據支撐。
肅南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郭志劍介紹:“目前,項目實施主體的收儲運設施建設已基本完成,顆粒飼料生産線進入試生産階段。項目全部建成後,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率將達到90%以上,不僅能帶動項目區農牧民年增收280萬元以上,還能減少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問題,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如今,行走在肅南的鄉村田野,秸稈收儲運的車輛往來穿梭,加工車間的機器聲此起彼伏,一幅“秸稈變廢為寶、農業綠色發展”的畫卷正徐徐展開。(索咏剛 朵珍 安家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