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縣三灣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二期)順利竣工,繪就了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畫卷,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高位謀劃 扛牢上游責任
永靖縣地處黃河上游,黃河流經縣域達107公里,生態本底脆弱,水土流失治理責任重大。縣委、縣政府緊扣“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戰略要求,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當前與長遠、保護與發展,將實施水土保持項目作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

三灣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二期)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總投資1089.6萬元,於2025年3月動工,9月底竣工,旨在打造集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産業發展於一體的綜合治理典範。
精準定位 構建治理新格局
項目區位於風景秀麗的劉家峽水庫岸邊,不僅是重要的飲用水水源地,更是近年來聲名鵲起的黃河三灣鄉村旅游打卡點。工程充分結合區域功能定位,圍繞“生態旅游型小流域”的建設目標,科學布局。

在措施上,構建了從山頂到溝道、層層設防的“生態保護、生態治理、生態修復”三道防線。通過因地制宜的策略,建設生態護岸352米,鋪砂生産道路2944米,鋪磚道路1795米,生態步道264米,植草磚護坡193平方米,谷坊13座,維修退水渠802米;營造水保林137.14公頃,經濟林7公頃,種草84.47公頃,封育871.39公頃,坡面修復4512平方米。這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實現了溝道水系通暢、坡面植被復綠、村莊環境美化,形成了完整的溝坡兼治體系。
成效顯著 多元效益齊綻放
通過源頭攔截、植被修復和溝道防護,有效減少了入河泥沙和面源污染,水庫水質得到更好保障。大面積的水保林、草地不僅顯著減少了水土流失,穩固了岸坡,更極大地增強了流域的水源涵養能力,提升了防災減災水平,為區域生態安全築起了堅實屏障。

鄉村人居環境煥然一新,房前屋後綠意盎然。生態步道和水土保持科普長廊的建成,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親近自然、休閒游憩的好去處。環境的改善直接促進了生態旅游、民宿、農家樂等業態的發展,2024年接待游客12萬人次、旅游收入超2000萬元的佳績有望再創新高,有力推動了鄉村全面振興,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度持續提升。
項目成功探索並實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路徑。由水利部門牽頭,聯合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林草中心及屬地鄉鎮,形成了多部門協同發力的工作格局。政策引導、村民參與、長效管理的機制,確保了工程建得好、管得好、長受益,為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積累了寶貴經驗。

守護綠水青山 共築永靖力量
永靖縣三灣小流域的美麗蛻變,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下一步,永靖縣水保局將繼續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守護好黃河上游的綠水青山,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永靖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