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甘州區政協暢通社情民意通道促民生實事落地
路平心舒暢 網通人更安
“以前下雨出門得蹚水,現在雨停路就幹,多虧了區政協和社區幫我們解決難題。”站在體校家屬樓新硬化的路面上,72歲的王大爺笑着説。歷時半個月,由甘州區政協與王母宮社區聯合推進的體校家屬樓雨水管網改造及地面硬化工程順利完工,徹底告別“雨天積水、晴天坑洼”的困擾,讓居民感受到“家門口的變化”。
居民愁心事,政協社區“齊搭&”。體校家屬樓建成於1994年,近幾年,小區雨水管網老化堵塞、路面破損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每到雨季,單元門口積水能漫到腳踝,一樓居民儲藏室常被浸泡;路面裂縫、塌陷隨處可見,老人買菜、孩子上學都得“繞着坑走”。“我腿不好,去年下雨拄着拐杖差點滑倒,跟社區反映後,工作人員隔天就來現場看了。”2號樓的李阿姨説。接到居民反饋後,王母宮社區一方面組織社區網格員逐戶走訪,記錄“積水嚴重點位、老人出行需求、停車痛點”等50余條意見;另一方面通過“社情民意信息”渠道報送至甘州區政協,共同搭建解決問題的平台。
聯動破難題,政協協調“疏通梗阻”。區政協與王母宮社區緊密聯動,召開“現場協商議事會”。社區將前期收集的50余條居民意見和勘查結果“端上桌面”,政協針對項目立項、資金來源、施工標準等關鍵“梗阻”進行協調。最終,在區政協的積極推動下,改造方案快速優化,資金得以落實,為工程順利開工掃清了障礙。這種“居民提需求、社區集信息、政協搭平台、部門解難題”的聯動模式,確保了改造工程精準對接民需。
舊貌換新顏,共建共管“管長效”。今年9月底,改造工程完工,小區變了樣,新增的200米排水管將積水“秒排”,雨天再也不用“看天出門”;1000多平方米的破損路面全變成平整的硬化路,老人推輪椅、孩子騎滑板車都暢通無阻。為確保長效,在政協委員建議下,社區牽頭制定“長效管護方案”,明確了社區、物業和居民的共同責任,將改造成果穩固下來。(崔璐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