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0-20 10:45:25 來源: 甘肅日報

奮進“十四五” 蝶變新隴南——“十四五”以來隴南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綜述

2025-10-20 10:45:25     來源: 甘肅日報
字體:
分享到:

  原標題:奮進“十四五” 蝶變新隴南——“十四五”以來隴南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綜述

  五年來,隴南交通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立體交通網絡讓“蜀道難”一去不返。

  五年來,全市工業固定資産投資連續四年保持兩位數增長,規上工業增加值實現翻番。

  五年來,隴南積極推動文旅與多種業態深度融合,構建起“大景區+全域鄉村游”發展格局。

  電商助力,讓隴南油橄欖走向全國。

  山河為卷,歲月作答。

  當“十四五”的指針在秦巴山區的林海間、白龍江的碧波裏悄然轉動,隴南這片曾因“蜀道難”聞名的土地,以破繭成蝶的姿態書寫出全新篇章。隴南地區生産總值在2021年突破500億元,2023年突破600億元,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今年有望突破700億元,年均增長6.6%,高於“十三五”時期。

  “五年來,隴南市聚焦‘三城五地’目標定位,自我加壓、苦幹實幹,着力建設‘産業興旺、創新開放、協調發展、綠色生態、和諧幸福’高質量發展新隴南,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可喜成績。”在10月17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決勝收官‘十四五’ 爭先進位話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隴南專場上,隴南市委書記張柯兵介紹道。

  隴南科學研判基本市情,深入分析階段性特徵,確立了建設甘肅綠色發展典範城市、甘陜川接合部魅力城市、“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節點城市,打造綠色發展高地、文旅康養勝地、交通物流要地、投資創業洼地、美好生活福地的“三城五地”目標定位,用實幹與創新,在産業升級的浪潮中勇立潮頭,在協調發展的脈絡中穩中有進,在開放融通的棋局中落子有聲,在生態保護的畫卷中添綠增彩,在民生改善的實踐中溫暖人心,讓“隴上江南”的每一寸土地都迸發着蓬勃生機,繪就了一幅“産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新時代畫卷。

  産業提質 特色賦能——以“産業厚度”支撐“發展高度”

  産業是城市發展的脊梁,特色是區域競爭的靈魂。

  “十四五”以來,隴南把工作重心從脫貧攻堅聚焦到高質量發展上,提出大抓項目、大抓産業、大抓招商、大抓生態,推動特色山地農業提質增效、地域優勢工業提級轉型、文旅康養産業提檔升級、新興數字産業提速崛起,形成了“四抓四提”重點舉措。堅持打特色牌、走創新路,培育形成14條優勢産業鏈。其中有色冶金、中藥材、現代物流、花椒4條産業鏈産值已突破百億元,構建了具有隴南特色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隴南堅持以養殖業牽引農業結構優化、以精深加工牽引特色産業增值。通過標準化種養、精細化加工、園區化布局、鏈條化拓展、集群化建設、品牌化打造、市場化運營,全力做好“土特産”文章。全市農業特色産業綜合産值從“十三五”末的180億元增長至350億元。

  五年來,隴南實施市列重點工業項目147個,2024年工業固定資産投資是“十三五”末的4.1倍,固定資産投資連續18個季度保持兩位數增長。規上工業企業由75家增至151家。逐步形成以有色冶金、非金屬、醫藥化工、農産品加工等為主的工業體系,白酒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特別是新能源産業實現零的突破。武都區、宕昌縣建成百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禮縣光伏組件製造項目順利落地。全市累計培育規上工業企業79家、省級創新型企業77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30戶,工業經濟的“鋼筋鐵骨”愈發強健。

  山水為媒,文化為魂。隴南着力構建“大景區+全域鄉村游”發展格局,武都萬象景區、禮縣祁山三國文化産業園、康縣青龍山旅游度假區等先後開園運營,文縣《白馬盛典》實景演出廣受好評。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4500萬人次,旅游收入較“十三五”末增長213%。

  在隴南電商産業園,主播們熱情推介“武都花椒”“隴南油橄欖”,訂單不斷;全市大數據雲計算中心,數據流轉,支撐着智慧城市的運轉。隴南持續擦亮“隴南電商”金字招牌,探索形成電商“七路助農”新模式,大力培育發展跨境電商、直播電商等新業態,從無到有培育跨境電商企業77家,在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布局4個海外倉,全市電商累計銷售額達546億元。

  協調發展 振興鄉村——以“協調力度”提升“共富程度”

  棋弈之勢,重在布局;發展之要,貴在協調。

  五年來,隴南搶抓一系列重大戰略機遇,統籌兼顧、協調並進,不斷推動形成産業互補、城鄉互融、區域合作的協調發展關係,充分發揮其疊加效應、協同效應和融合效應,為高質量發展拓展新空間、注入新動能。

  成縣、徽縣聚焦工業提質、白酒釀造、有色冶金産值節節攀升;西和縣、禮縣深耕中藥材深加工,産業鏈附加值顯著提升;兩當縣積極開展“全域有機”試點,“生態資本”正轉化為“富民資本”;武都區、宕昌縣、康縣、文縣依託生態資源,全域旅游收入屢創新高……縣域經濟的差異化發展,讓隴南經濟百花齊放,破“一枝獨秀”之局,成“春色滿園”之景。

  打贏脫貧攻堅戰後,隴南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讓鄉村振興畫卷更加絢爛,在協調發展中邁向共同富裕。

  通過全面推廣運用“一鍵報貧”機制,隴南完善動態監測幫扶閉環,累計識別監測對象3.1萬戶12萬人,強化“一戶一策”精準幫扶,72.1%的監測人口穩定消除風險。重大疾病救治和家庭醫生簽約實現重點人群全覆蓋,義務教育鞏固率、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鄉村振興,産業幫扶是關鍵。隴南以農特産品精深加工、規模化養殖為牽引,累計投入銜接資金、東西部協作資金近100億元,加力推進花椒、油橄欖、中藥材等7條重點産業鏈建設,優先支持聯農帶農富農産業和到戶産業項目。

  同時,堅持把重點幫扶縣作為重中之重,累計實施補短板項目3400多個、總投資近200億元,20戶以上的自然村組硬化路實現全覆蓋,建制村通郵率、4G寬帶入戶通達率達到100%。

  過渡期以來,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39.6%,重點幫扶縣生産總值、一産增加值分別增長48.7%、39.5%,群眾的增收渠道在産業與就業的融合互促中不斷拓寬,發展動能在精準滴灌與集中支持下顯著提升。

  開放融通 內外聯動——以“開放廣度”拓展“發展維度”

  “人難於行,物難於運”,曾是隴南發展的最大瓶頸。

  為破解發展困局,“十四五”以來,隴南堅持“交通先行、招商為要、環境為基”,以大交通構建大格局,以大招商匯聚大動能,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從“邊陲末梢”躍升為“區域樞紐”。

  路通,則百業興。如今的隴南,立體交通網絡讓“朝發夕至”成為現實。五年來,隴南持續完善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加強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縣縣通高速”目標;蘭渝鐵路成為連接西北與西南的重要紐帶,隴南作為“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重要節點城市的地位日益凸顯。

  招商引資是經濟增長的“源頭活水”。交通的突破,為隴南招商引資打開了大門。

  隴南深入實施“引大引強引頭部”行動,圍繞14條優勢産業鏈,逐鏈制定建設方案,繪製全産業鏈圖譜,通過多種方式,吸引項目落地。累計簽約億元以上招商引資項目438個、實現省外到位資金981.9億元,分別是“十三五”時期的1.5倍、3.5倍。紫金礦業、上海電力等一批500強企業在隴南投資興業,為隴南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營商環境是“軟實力”,更是“硬支撐”。隴南堅持“築巢引鳳”與“固巢養鳳”並重,以最優環境吸引企業、留住企業。

  全國城市信用狀況監測排名躍升至第三十七名;企業開辦實現“進一門、到一窗、一次辦”實行清單化管理、跟蹤式調度,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隴南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深入推進政務服務改革,讓“無事不擾、有求必應”成為隴南營商環境的鮮明標籤。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以“生態綠度”涵養“發展深度”

  隴南是我省唯一全域屬長江流域的市州,“綠色”是隴南最鮮明的底色,也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秋季的隴南,白龍江綠水逶迤,青泥嶺銀杏初黃,文縣天池碧藍如洗,雲屏三峽層林漸染。這幅生態畫卷的背後,是隴南對生態保護的執着堅守。

  “十四五”以來,隴南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確立建設甘肅綠色發展典範城市的目標定位,深入打造綠色發展高地,“兩山”基地創建數量、類型均居全省第一,先後榮獲“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十佳城市”等多項國家級榮譽。

  隴南累計完成生態修復近200萬畝,累計造林377萬畝,義務植樹5000多萬株,建成綠色長廊近3200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45.27%、較“十三五”末提升2.49個百分點。境內野生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等珍稀物種繁衍棲息,文縣李子壩村生物多樣性保護案例全國推廣,隴南“生物群落、生態氧吧”的特徵更加鮮活。

  隴南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態檢察官”制度,與川陜兩省跨區域聯防聯控,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常年在98%以上;水環境質量全域達標,兩當縣、康縣創建國家級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土壤環境風險有效管控,天藍、水清、土凈成為隴南的常態。

  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隴南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隴南堅持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推動傳統産業綠色化改造,培育風電、光伏、生物醫藥等新興産業,依託生態優勢,發展山地特色農業,油橄欖、花椒、中藥材等特色産業形成規模效應;打造文旅康養新業態,宕昌縣“紅綠互促+文旅融合”、康縣“美麗鄉村+康養旅游”等模式帶動群眾增收;2024年全市生態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29%,“綠水青山”綜合效益持續釋放。

  民生為本 共建共享——以“民生溫度”標注“幸福刻度”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

  “十四五”以來,隴南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讓群眾在家門口就好業、上好學、看好病的“三個家門口”要求,既解決“有沒有”的基礎性問題,更追求“好不好”的高標準,民生投入佔財政支出比重始終保持在80%以上,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隴南創新推行民事直説“1234”工作法,讓“大家的事情大家議、大家管、大家辦”,各級幹部俯下身、沉下心,貼近群眾心窩窩,聆聽群眾憂心事,積極疏通基層民生問題難點堵點。

  自2022年7月推廣以來,累計收集群眾意見建議27.3萬餘條,辦理事項26.3萬餘件。通過這根“針”,串起了基層工作的“千條線”,讓群眾的獲得感在家門口升級、幸福感在指尖流淌。這一做法入選“第五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中國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十四五”以來,新增城鎮就業7.33萬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2.43億元,發展鄉村就業工廠(幫扶車間)469家,年均輸轉富餘勞動力66萬人以上,累計實現勞務收入900多億元。2021年至2024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5.2%、7.9%,均高於全省平均增速……

  “十四五”以來,累計投入資金260多億元,實施教育項目2700多個,新增學位3.9萬多個,隴南師專成功升本。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級教育城域網、智慧教育雲平台,隴南一中被教育部確定為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十四五”以來,累計投入資金39.8億元,建成市公共衞生應急中心等項目31個、縣域急危重症救治中心44個。全市23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全部實現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和出院當日病房結算。群眾市內住院次均費用、自負費用比2021年分別下降8.4%、12.2%……

  建成全省首個社會救助智慧管理系統“隴南救助通”。2021年1月至今年9月底,制度保障各類困難群眾23萬餘人,累計實施臨時救助66.8萬人次,發放救助資金79億元,建成鄉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61個、村級互助幸福院113個。推動黨員幹部開展&&交流、走訪探視近88萬次,解決困難6.6萬多個、幫辦實事8萬餘件……

  從就業增收到教育醫療,從基層治理到社會保障,每一項工作都緊扣群眾需求,每一個舉措都關乎群眾冷暖,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五年櫛風沐雨,五年砥礪前行。“十四五”以來,隴南多維度協同發力,特色産業不斷壯大,讓隴南的發展根基更加牢固;協調發展紮實推進,讓隴南的共富根基更加堅實;開放水平顯著提升,讓隴南的發展空間更加廣闊;生態環境持續優化,讓隴南的發展底色更加鮮明;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讓隴南的發展溫度更加溫暖。

  秦巴蒼蒼,江水泱泱;隴南大地,生機盎然。未來的隴南,必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更加務實的作風,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隴南新篇章。(馬小龍)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