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河西走廊,秋色正濃,碩果纍纍。
在甘肅省農業工程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甘肅省農工院)黃羊鎮的試驗基地裏,一株遺落的青稞穗籽粒飽滿,在陽光下泛着溫潤的光澤,空氣中隱約浮動着新谷的清香。這沉甸甸的穗子,來自該院國家大麥青稞産業技術體系武威綜合試驗站站長張想平和團隊選育的四個糯青稞品種之一。前不久,在國家大麥青稞産業技術體系“十四五”考核中,該站從全國21個試驗站中脫穎而出,榮登榜首。四個糯青稞品種也成為備受農戶青睞的“金種子”。這份來之不易的榮譽,也成為甘肅省農工院歷時五年改革突圍、實現科研轉化與服務三農深度融合的最佳注腳。
破局:從“人才洼地”到“創新沃土”
回溯到五年前,甘肅省農工院這個直屬於甘肅省科技廳的公益一類科研事業單位正深陷“老院困境”:科研成果量小質弱,骨幹人才持續外流,科研生活條件簡陋,歷史遺留問題眾多,科研人員申報項目無從下手……。
“2019年以前,院裏高層次人才和骨幹科研人員一直處於流失狀態,嚴重影響了正常科研活動。”該院黨委書記、院長王士軍回憶道。破局,始於2019年6月甘肅省科技廳黨組通過“外部調任+內部選拔”的方式,配備了一個兼具科研管理經驗與專業能力素養的高素質領導班子,新班子上任後,將“人才強院”和“制度創新”作為核心戰略,開啟了一場全方位的變革。突圍,從築牢基礎開始,2022年,甘肅省農工院經過3年的積累,大膽地邁向更廣闊的創新環境,“蘭州總部+黃羊基地”的兩地工作模式,一舉解決了區位偏僻、交通不便、科研低效、視野閉塞的諸多“痛點”。與此同時,院裏多方籌措資金,全面維修黃羊基地,更新老舊的科研儀器,建設人才公寓,開設通勤班車……職工們全“新”全意,奮力向“新”。
“業務上的‘傳幫帶’和生活上的關懷,讓我能全身心投入科研,在科研之路上經歷了從‘知之甚少’到‘漸入佳境’的歷程。”2024年入職的青年科研人員謝海娟感受頗多。在團隊負責人的帶領下,她快速融入了科研環境,單位多次邀請專家從申報指南、成功案例到評審要點進行輔導,讓她逐漸掌握不同級別項目的申報邏輯。“申報書成功提交那一刻,我明白科研項目並非遙不可及,找準方向、精心準備就能逐步實現。”謝海娟感慨道。
個體的點滴成長,匯聚成全院革新的澎湃浪潮。實實在在的數據見證了這場人才“逆襲”:五年來,院裏設立創新基金,93%的項目由青年科研人員主持;推行崗位競聘,實現“能上能下”;大膽啟用年輕幹部,科研部門的中層幹部平均年齡降至37歲。博碩士比例從2019年的30.3%提升至2024年的46.1%;40歲以下科研人員佔比達到57.8%;高級職稱比例從30.4%大幅提升至45.7%,職稱結構從金字塔型逆轉為更健康的倒金字塔型。
激活:讓“沉睡成果”結出“産業金果”
人才是引擎,機制則是激活創新的鑰匙。“過去,由於激勵機制不健全,幹多幹少一個樣,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不高。”該院副院長魏玉傑告訴記者。對此,甘肅省農工院進行了一場深刻的分配製度改革,構建起“基礎績效保基本、獎勵績效看業績、績效工資拼貢獻”的績效分配體系。績效考核突出知識價值導向,績效工資分配突出激勵導向,一系列打破常規的做法為院所“喚醒”內生活力。從2019年的30條“老規矩”到今天的135項“新辦法”,成功構建了“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標準管質”的現代科研院所治理體系。該院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7.06%的職工對院裏的績效考核管理制度非常滿意。
通過大刀闊斧地改革成果轉化收益分配辦法,科研人員獎勵比例從60%最高提至90%。“從‘要我轉化’到‘我要轉化’,內生動力被徹底激活。”魏玉傑説,他以攻關選育的特藥新品係“紫斑4號”為例指出,明確的激勵政策讓團隊更有幹勁,最終實現了我國特藥種質資源的重大突破。
一場機制變革激活一池春水。五年來,該院成果轉化及技術服務收益從118.7萬元猛增至817.7萬元,增幅高達589%。科研項目總數增長346%,發表論文增長104%,出版專著增長350%,專利授權量增長5倍,科技獎勵數量增長120%,標準和新品種登記實現了“零的突破”,育成的多個品種填補了國內空白,躋身國際先進水平。該院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7.06%的職工認為院裏的創新環境非常寬鬆,有效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
扎根:好政策讓青年人才“落地生金”
改革的效果,最終體現在每一位科研人員的獲得感和事業心上。清晨八點的試驗大棚裏,食用菌遺傳機制解析應用創新團隊的青年科研人欒倩倩已和團隊成員蹲在黃瓜架下,指尖輕捻花蕊,小心翼翼地開展人工授粉。這項精細活兒是她每日雷打不動的“晨課”,也是青年科研人扎根一線的生動寫照。欒倩倩是甘肅省農工院最年輕的學術委員,在院裏支持下,如今她正在攻讀博士學位。
“從入職時每月450元績效到如今二級崗的3003元,從跟着專家做課題到獨立主持兩項創新基金項目、三項省級計劃項目,是院裏的好政策給了我們青年科研人扎根的底氣。”欒倩倩動情地説。
欒倩倩的成長軌跡,是甘肅省農工院人才政策組合拳的生動縮影。五年來,該院職工人均年收入從10.4萬元增至19.8萬元,增長91.6%,其中人均績效工資增長了10.3倍。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留住了人心,更激發了無限的創新活力。2020-2024年該院共申報項目432項,立項158項,項目經費達到3249.6萬元,而在2015至2019年間,該院僅立項35項。“人人撰寫項目、人人申報項目、人人承擔項目”的氛圍在這裡蔚然成風。
從昔日“人才流失、成果沉睡”到今朝“英才匯聚、技術落地”,甘肅省農工院用一場刀刃向內的改革,書寫了一部西部科研院所煥發新生的生動實踐,在河西走廊的沃野上,奏響了科技報國的生動樂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