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0-20 19:56:43 來源: 山丹縣委宣傳部

馬蹄叩古今 煙火續文脈——山丹以文旅融合激活千年絲路新動能

2025-10-20 19:56:43     來源: 山丹縣委宣傳部
字體:
分享到:

  “快看!那馬群奔過來時,像踩着漢時的鼓點!”

  深秋的山丹馬場,數百匹駿馬揚鬃疾馳。來自武漢的游客宋慶波舉着手機追拍,屏幕裏“萬馬踏綠毯”的盛景。

  從漢時牧苑到今日文旅熱土,山丹縣以“絲路馬都·古韻山丹”為錨點,將兩千餘年的歷史文化“基因”注入旅游發展“血脈”。當祁連雪峰下的草原映着低空航跡,當四壩彩陶的紋路在孩童指尖重生,當炒撥拉的煙火氣裹着交響旋律飄向全國,這座河西走廊上的小城,正用文旅融合的“山丹解法”,書寫着傳統文化守正創新的新答卷。

  破局“單點游”:全域布局織就“五圈融景”新圖景

  “以前帶團來山丹,游客就只去焉支山爬個山、拍張照,大半天就能逛完;現在三天行程都不帶重樣——上午在漢明長城聽戍邊故事,下午去山丹馬場騎馬馳騁,晚上扎進焉支巷子吃美食看非遺。”從事導游工作6年的楊澤澤切身感受着這裡旅游的大變化。

  這些變化的背後,是山丹縣對“全域旅游”的精準謀劃。2025年初,《山丹縣文旅産業發展三年(2025-2027年)行動方案》重磅&&,20余個文物保護與鄉村旅游項目同步推進,“五大旅游圈”的布局更是打破了傳統景點的“孤島效應”:以山丹馬場、焉支山、漢明長城為核心的“沉浸體驗深度旅游圈”,讓游客觸摸自然與歷史的交融之美;整合弱水古院康養景區、如意花海的“康養休閒慢游圈”,為偏愛慢節奏的游客勾勒出舒緩身心的愜意日常;匯聚艾黎紀念館、馬文化博物館、非遺研發中心的“歷史文化聚集圈”,滿足文化愛好者的沉浸式探索;依託焉支巷子、和諧彩虹街等打造的“夜間經濟消費圈”,承包游客吃喝玩樂的全天候歡樂;以《古韻山丹》等沉浸式劇目為核心的“文化演藝樂賞圈”,讓游客在視聽盛宴中讀懂山丹韻味。

  “我們就是要主動打破傳統‘單點游’的局限,讓游客來了不僅能住得舒心,更能玩得盡興。”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孫濤介紹,如今山丹的旅游線路早已從縣城延伸到鄉村,真正實現“串點成線”。在此基礎上,縣裏對5個莊園經濟體進一步提質升級,創新打造名馬莊園、玫瑰莊園,在全市樹立起三産融合的“山丹樣板”。

  喚醒“老遺産”:從“玻璃櫃”到“活場景”的文化新生

  “彩陶紋路要對稱,像祁連山的山脊線一樣流暢。”在山丹城市中心綠地公園的陶藝工作室裏,非遺傳承人張娟正握着王嘉豪小朋友的手,一點點捏制陶坯。看著親手完成的小花瓶,王嘉豪興奮地説:“以前去博物館,文物都在玻璃櫃裏,只能遠遠看,現在自己能做彩陶,感覺和歷史離得特別近。”

  讓文化遺産“走出玻璃櫃”,山丹縣找到了新的“打開方式”——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中國國家地理“紅框”標識落地,讓千年長城成為游客觸摸邊塞風情的打卡地;在焉支山等核心景區推出“霍去病犒賞三軍”主題實景演出,演員身着漢代甲胄再現古戰場,將兩千年前的邊塞盛景拉至眼前;祁店村冬至“萬人同吃牛娃子飯”活動爆紅,河西寶卷唸唱、傳統戲曲輪番登場,讓鄉土文化在煙火氣中傳承。

  景區的“煥新”更藏着巧思:山丹馬場復原漢唐牧馬營帳,新增的低空飛行項目讓游客凌空掠過草原——腳下萬馬奔騰如綠毯鎏金,抬頭似能觸到祁連雪峰的雲絮;土豆驛站把鄉土味裹進浪漫裏,游客跟着挖土豆、烤洋芋,在“從種子到餐桌”的體驗中觸摸農耕文明的溫度;由原山丹縣清泉水泥廠改造的縣域首座工業遺址公園裏,藏着舊時光與新生活的碰撞,既留住城市工業記憶,更成了年輕人尋潮、老市民尋憶的文旅新地標。

  點燃“煙火氣”:“節會+直播”讓山丹品牌“出圈”

  “老闆,再來一份炒撥拉!”今年8月,第三屆山丹炒撥拉節上,焉支巷子的炒撥拉攤位前排起長隊。來自青海的游客李先生吃得滿頭大汗:“第一次吃這種鐵板炒羊肉,配上米酒太絕了,還有民俗表演看,這趟沒白來。”這場以美食為媒的盛會,只是山丹2025年“節會矩陣”的一角。全年263場次文體旅活動,讓這座小城四季都“熱鬧”:春天,漢明長城徒步研學啟幕,家長帶孩子踏古垣、撿陶片,在長城腳下上“歷史課”;夏天,焉支山避暑狂歡季開鑼,游客沐涼風、賞綠意,暢玩盛夏清涼;秋天,豐收盛會登場,眾人曬碩果、品農味,共慶秋日豐登;冬天,“冰雪嘉年華”熱力開鑼,游人戲白雪、享滑雪,樂享冬日趣意。

  線上宣傳同樣“出圈”:《鄉見中國:河西走廊·遇見山丹》4小時沉浸式直播,定格澤索谷摩崖石刻、山丹馬場萬馬奔騰、炒撥拉煙火氣,吸引200萬觀眾在線互動;《祁連山》交響音樂會在山丹馬場首演,將雪山雄姿、草原景致揉進旋律,傳遞山丹自然氣韻與人文底蘊;“視”見山丹全民短視頻大賽,累計徵集作品超200件,全網播放量突破250萬人次,推動山丹線上知名度持續攀升。

  文旅融合的“甜頭”,實實在在落進了百姓口袋:清泉鎮王大姐開起農家樂,上半年收入比去年多了2.8萬元;焉支花谷讓村民獲“土地流轉+就業”雙重收益;名馬莊園帶動150人“家門口”就業,村集體經濟增收6萬元以上;非遺傳承人將山丹馬、長城元素融入作品,老手藝成了“香餑餑”。

  馬蹄踏碎千年塵,古韻新聲繞絲路。如今的山丹,每一處景觀都是歷史的注腳,每一場體驗都是文化的傳承。當游客在長城上觸摸城墻的溫度,在草原上傾聽牧馬人的故事,在巷子裏品嘗炒撥拉的煙火氣,他們遇見的不僅是一座小城的風景,更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從“文物沉睡”到“文化沸騰”,從“單點打卡”到“全域沉浸”,在這裡,千年絲路的鼓點仍在迴響,而新的篇章,正由每一個熱愛這片土地的人,共同續寫。(鐘銳 吳鵬)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