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0-15 10:51:22 來源: 白銀日報

鹽鹼地變身“金土地”——五佛鄉鹽鹼地水稻種植示範基地豐收見聞

2025-10-15 10:51:22     來源: 白銀日報
字體:
分享到:

  金秋時節,景泰縣五佛鄉鹽鹼地水稻種植示範基地一片豐收圖景——連片稻田裏,金黃的稻穗顆粒飽滿、沉甸甸地壓彎稻稈,空氣中瀰漫着濃郁的稻香。農機手駕駛收割機穿梭田間,割稻、脫粒、碎秸還田一氣呵成,滿載稻穀的車輛駛向曬場——誰能想到,這片如今的“豐收田”,曾因土壤鹽鹼化撂荒多年,無人問津。

  景泰縣五佛鄉臨黃河而居,雖坐擁水資源優勢,卻受部分耕地地勢低窪、鹽鹼化嚴重困擾,不少土地逐漸淪為撂荒地。為喚醒這片“沉睡的土地”,當地以“合作社+”模式為抓手,走出了一條鹽鹼地治理與鄉村增收雙贏的新路子。

  “我身後這片土地原來是一片撂荒地,地勢低、排鹼渠不通,水排不出去,根本種不了莊稼。”站在稻田邊,景泰縣五佛鄉強灣種植合作社負責人王朝來指着眼前的豐收景象介紹,合作社成立後,牽頭修建了排鹼渠,打通了鹽鹼地改良關鍵一環,隨後從東北引進五常系列水稻品種,在平整改造好的100多畝鹽鹼地上試種。經過幾年培育,如今水稻畝産穩定在1000斤左右,昔日“不毛之地”終於種出了優質稻。

  “合作社+”的力量不止於土地改良。當地通過合作社牽頭、龍頭企業帶動,將碎片化的撂荒鹽鹼地統一流轉,整合為適合現代農業耕作的大塊農田,規模化種植玉米、水稻、朝天椒等作物。這種模式不僅破解了散戶無力改良鹽鹼地的難題,更讓土地“活”了起來,實現了“一地生三金”——土地流轉給合作社,農戶能拿到穩定租金;合作社發展産業,企業通過規模化種植實現盈利;村民就近在基地務工,獲得務工收入。

  “目前,我們已累計流轉土地500余畝,每年給農戶發放租金20余萬元,帶動周邊農戶務工50餘人,每年發放務工費50余萬元。”王朝來説。

  “自從合作社開起來,我們打工方便多了。在辣椒地打藥、除草,去稻地管護,每天能掙100元左右,家裏農活、務工兩頭不耽誤。”景泰縣五佛鄉泰和村村民安方蓮笑着説,合作社帶來的務工機會,讓她在家門口就能增收。

  從鹽鹼撂荒地到豐産“金土地”,五佛鄉以“合作社+”為紐帶,蹚出了“土地增效、企業盈利、農民增收”的鄉村振興新路徑。如今,黃河岸邊的田野上,稻浪翻滾、椒果紅艷,豐收的故事仍在續寫,致富的希望正隨着金色稻浪不斷向遠方延伸。(記者 喬麗霞 通訊員 盧昌來)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