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0-15 10:36:25 來源: 隴南日報

善舉潤隴 幸福開花——隴南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志願服務品牌

2025-10-15 10:36:25     來源: 隴南日報
字體:
分享到:

  “家裏水管壞了,我在群裏發個消息,黨員志願服務隊隊員很快就上門幫忙!”康縣周家壩鎮田塄坎村村民李玉花的連連稱讚,道出了隴南志願服務品牌化建設的民生溫度。

  近年來,隴南市以“四個聚焦”為導向,“四個着力”為路徑,從機制、隊伍、項目、供需四個維度破題,將零散的志願力量擰成“繩”、織成“網”,形成全域覆蓋、多元協同、精準高效的志願服務體系,着力打造“橄欖飄香·愛心綻放”志願服務品牌。

  截至目前,隴南市註冊志願者達71.8萬人,志願服務隊伍有3400余支,這些隊伍聚焦鄉村振興、生態環保、文旅服務、應急搶險等重點領域,成為涵養社會溫度的重要支撐。

  從助農秋收時解燃眉的“及時雨”,到文旅服務裏傳文化的“活字典”,再到民生關愛中護平安的“守護者”,隴南的品牌志願服務深入人心,不斷匯聚起推動城市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的強大動能。

  從“多頭管”到“一盤棋”,築牢品牌根基

  志願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是新時代黨引導動員人民群眾貢獻智慧力量、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奮鬥目標的生動實踐。

  對隴南而言,打造有影響力的志願服務品牌,從來不是零散的嘗試,而是以體系化思維提升服務質效的核心路徑。

  回溯過往,隴南曾面臨志願服務“多頭管理、資源分散”的難題。為破解這一困境,隴南市委社會工作部牽頭,建立健全了由34家成員單位組成的全市誌願服務工作協調機制,將政策、資金、人力擰成“一股繩”,逐步構建起“黨委社會工作部門統一領導,成員單位履職盡責、聯動高效”的志願服務工作格局。

  “通過強化信息共享,加強協作配合,就是要讓志願服務從‘各自為戰’走向‘協同發力’。”隴南市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的話,道出了機制建設的核心目標。

  制度是體系化發展的“壓艙石”。隴南市相繼印發《隴南市健全新時代志願服務體系實施方案》《隴南市“橄欖飄香·愛心綻放”志願服務“151410”工程行動方案》《隴南市誌願服務工作協調機制工作規則》《隴南市註冊志願者管理制度(試行)》等一系列文件,從制度層面完善志願服務體制機制,為志願服務事業長遠發展築牢根基。

  從事志願服務多年的張莉對此深有感觸:“以前做志願像‘單兵作戰’,常常有力使不出;現在有了品牌化、項目化、體系化的支撐,不僅資源更集中,還能吸引更多人加入,服務起來更有方向、更有底氣。”

  每年3月5日學雷鋒紀念日、12月5日國際志願者日期間的全市聯動活動,覆蓋廣泛、貼近群眾,已成為隴南志願服務最鮮明的標識。

  從家門口的愛心義剪、義診、法律諮詢,到黨的政策理論宣傳、應急知識科普、志願者登記註冊,多樣化服務精準對接群眾需求,不僅得到各地幹部群眾的積極響應,更讓越來越多人親身體驗到“參與志願、享受志願”的樂趣,成為隴南志願服務體系化成果的生動展示。

  從“泛泛做”到“精準幹”,擦亮品牌亮色

  每年夏日,在白龍江流域總有一抹“志願紅”格外醒目——隴南市方舟應急救援中心的86名急救志願者,通過“守護江岸·珍愛生命”防溺水項目,將心肺復蘇、溺水救援等技能送進校園與社區。

  “我們以‘公益性、社會化、專業化’為發展宗旨,聚焦應急救援核心場景,不做泛化服務,形成‘專業救援+應急培訓’的專屬服務標籤,成為地區應急救援中堅力量。”隴南市方舟應急救援中心負責人馬俊介紹道。截至目前,“守護江岸·珍愛生命”項目受益人群已超6萬人次。

  這正是隴南志願服務從“普惠式”向“品牌化”轉型的縮影。不做“大水漫灌”的服務,而是深耕特色項目,構建隊伍矩陣,讓每個品牌都有“專屬領域”。

  隴南深知,志願服務高質量發展不是單點發力的“獨角戲”,而是“隊伍築基”與“項目提質”的雙向奔赴,是“力量聚合”與“服務增效”的同頻共振。

  隊伍築基,聚志願“星火”。隴南由相關行業管理部門牽頭,統籌組建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黨員、青年、巾幗、醫務、應急、法律等14支特色隊伍,打造數量充足、構成多元、富有特色的志願服務矩陣。

  在此基礎上,深入開展“一老一小我關愛”“綠水青山我守護”“鄰里守望我相助”等十項行動,讓每支隊伍都有明確方向、每一分力量都能精準落地。

  在“橄欖花開·愛心媽媽”關愛行動中,全市2.03萬名巾幗志願者與2.7萬名困境兒童結成幫扶對子。據統計,該行動累計開展愛心活動9000余次。

  “我們常上門家訪,也會在線上陪孩子聊天,聽他們説學校的趣事、解心裏的煩惱,就想讓孩子知道,有人一直愛着他們。”一位“愛心媽媽”的話語,滿含真摯與熱忱,也讓志願溫度直抵人心。

  項目提質,亮品牌“名片”。隴南實施“橄欖飄香·愛心綻放”志願服務工程,既擦亮“迎春花”“書香志願閱讀推廣”“愛心助考”等老牌項目,又以“策劃+運行+復盤+升級”的項目化模式,培育出“敬老微愛行”“甘雨隨車”“救在身邊”等167個特色項目,為志願服務注入新鮮活力。

  “書香志願閱讀推廣”作為家喻戶曉的文化品牌,49名“書香推廣志願者”與6支志願團隊,用“主題分享+講座+情景劇”的“五式”讀書會,把閱讀送進山區學校、社區書屋,兩年間開展活動300余場,帶動上萬群眾參與全民閱讀,讓“愛讀書、讀好書”的風尚在隴南悄然蔓延。

  從“我要做”到“你需要”,傳遞品牌溫度

  “謝謝阿姨,這個繪畫包我盼了好久!”在武都區佛崖鎮,9歲的留守兒童小涵收到“益苗計劃”志願者送來的“微心願”禮物時,眼裏滿是光亮。

  作為隴南志願服務精準化的亮點項目,“益苗計劃”組織3000余名志願者深入村社,收集2萬餘個兒童“微心願”,隨後聯動企業、公益組織定制“溫暖包”“勵志包”,累計鏈結社會資源超400萬元,用實際行動詮釋“群眾需要什麼,就送什麼”。

  這份溫暖的背後,是隴南志願服務從“我要做”到“你需要”的理念轉變。

  康縣東街社區是這一理念的生動踐行者。社區黨委書記張守寧介紹:“我們通過走訪居民、召開‘小板凳會’等接地氣的方式,深入收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再分層分類開展為老、為小、為殘、為困、為弱的‘五為’志願服務,確保服務精準對接需求。”

  如今,這樣的精準服務已從社區延伸至隴南全市。針對“一老一小”等重點困難群體,隴南充分發揮樓棟長、社區網格員的“觸角”作用,通過走街串巷、上門入戶摸排,建立詳細的群眾需求清單,再聯動社會工作專業人員與志願者,提供“一人一策”的個性化服務,全方位滿足群眾多元需求。

  截至目前,隴南已收集群眾“點單”3.09萬單,各級各類志願服務組織據此開展活動萬餘場,集體的溫暖正滲透到基層的每一個角落:

  在文縣,法院幹警捧着“公益愛心包”走進范壩鎮村社,依託“法官工作聯絡站”將法律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

  在西和縣,各級團(隊)組織開展“拒絕欺凌·陽光成長”活動,把安全保障與心理關愛送進青少年心田;

  在兩當縣,黨員幹部組成的志願服務隊忙着收割、搬運、晾曬,用汗水守護困難群眾的“糧袋子”,為鄉村振興注入“紅色動能”;

  ……

  “志願服務從來不是‘走過場’,我們要真真切切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優秀志願者王慧蘭的這句話,道出了隴南志願服務的初心。

  國慶中秋如約而至,文旅旺季來臨,隴南向志願者發出倡議,一個個“紅馬甲”再次活躍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從晨光熹微到暮色降臨,用行動展現城市形象、詮釋城市溫度,以志願之光點亮詩意旅程,近者悅遠者來,讓游客乘興而來、滿意而歸、樂意再來!

  “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正如同播撒的橄欖種子,在隴南大地上持續生根發芽,終將綻放出更多充滿愛心的幸福之花。(記者 張子寧)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