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涇川縣高平鎮,一處處蘋果園裏紅霞漫卷——紅彤彤的果實壓彎枝頭,清甜果香隨風漫溢。果農們挎着果籃穿梭林間,分揀、裝箱,滿載蘋果的貨車轟鳴奔向市場……
這幅産業興旺、百姓增收的豐收圖景,是高平鎮人民接力奮進40年發展果品産業的新答卷。
1986年初秋,高平鎮黨委、政府瞅準蘋果産業的潛力,打破“守着黃土種莊稼”的固有思維,牽頭組織村幹部、村民代表赴陜西禮泉縣考察,那裏連片的蘋果園、果農鼓鼓的腰包,讓高平人民看到了“換種”致富的希望。
“那時候誰也沒種過蘋果,心裏沒底啊!工作組人説‘不試永遠沒出路’,我就帶頭栽了第一棵秦冠果樹。”鐵佛村村民王有海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感慨不已。
對祖祖輩輩“在黃土裏刨食”的農民來説,蘋果種植是全新領域,施肥量要精準,修剪枝丫有講究,病蟲害防治得及時。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高平人憑着一股韌勁扛了下來。
1993年,涇川縣委、縣政府提出“建設30萬畝優質果品基地”的目標,配套種苗補貼、技術指導等扶持政策,高平鎮順勢而為,掀起了第一輪蘋果栽植熱潮。
新世紀伊始,“隴東黃土高原是優質紅富士蘋果適生區”的科學論斷和決策,給高平果業生産帶來了“升級密碼”和強勁信心。
2000年前後,涇川縣引進紅富士種苗試栽,結果讓人驚喜。成功的消息一傳開,果農們紛紛要求換品種。
“最早我不信‘新品種比老品種好’,守着秦冠不肯換,結果人家種紅富士的一畝賣5000塊,我家的才賣2000塊。”東坡村果農何俊寶的經歷,道出了當時不少村民的糾結。
涇川縣委、縣政府趁熱打鐵,啟動“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蘋果)標準化生産基地”創建,&&從種植、管理到采收的全流程規範,同時推廣蘋果樹高接換種、四季修剪、配方施肥、果實套袋等“十大先進實用技術”,掀起高平蘋果産業的第一次“園藝革命”。
近年來,高平鎮黨委、政府把“提質增效”作為果品産業發展的核心,緊扣“建設西北現代精品農業樣板區”目標,創新推出“老果園抓改造、挂果園抓質效、新幼園抓管理”的分類施策模式,建成了高太路、高邵路兩個萬畝優質果園示範帶,東坡-鐵佛雙千畝矮化密植示範園等三個千畝園區,以點帶面推動産業向現代化、精細化升級。
2025年,高平鎮在312國道沿線完成老果園改造867畝,為445畝矮化密植園配套了設施,預計畝均增收可達2000元。
技術落地,人才是關鍵。高平鎮搭建“專家團隊+技術幹部+鄉土專家”三級服務網絡:縣上派果樹專家定期來園“坐診”,鎮幹部包村駐園教技術,何軍成、王年紅等“土秀才”更是天天泡在果園裏。
四十載春華秋實,高平蘋果早已變成了“富民果”,成為帶動鄉親增收的“黃金産業”。如今的高平蘋果,以其黃土垣獨特的光照、溫差優勢,練就了“硬實力”:含糖量突破16%,比普通蘋果高2-3個百分點;果實硬度達12kg/cm2以上,保鮮期可超一年,品牌響了,市場也寬了。
高平鎮3.6萬畝果園中豐産園達3.1萬畝,今年預計總産量突破8.2萬噸,産值達3.8億元,蘋果收入佔全鎮産業總收入的60%以上。
“以前種8畝麥子一年掙不到1萬元,現在種5畝蘋果,去年賣了12萬元。”鐵佛村果農王年紅的話,道出了村民們共同的喜悅,“兒子在縣城買了房,孫子上學的錢也不愁,這都是務蘋果帶來的好日子。”
産業旺了,鏈條也跟着拉長。鎮裏建成了4座現代化氣調冷庫,2萬噸的倉儲能力讓蘋果實現“季産年銷”,再也不怕“豐收賤賣”。29家專業合作社抱團發展,與13個省市的310位客商建立穩定合作,還把蘋果賣到了國外市場。
運輸、包裝、農資銷售等配套産業也隨之興起,帶動1.8萬群眾增收,年創效益超2億元。
四十載風雨兼程,高平鎮以一顆蘋果,實現了從“零星試種”到“滿垣果香”、從“解決溫飽”到“致富支柱”的跨越。(記者 楊樹 何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