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走進渭河源頭,鄉村整潔、風景如畫。今年以來,甘肅省渭源縣認真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着眼破解傳統環衛模式效率低、監管難、易反彈和群眾參與度不高等現實困境,紮實推進“垃圾革命”,以智能生態環衛一體化撬動鄉村人居環境治理,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導+市場化運營”新模式,初步實現了“低投入可持續、智慧化高效能、小網格大聯動”的常態長效治理。
統籌謀劃,高標準構建智能環衛體系
渭源縣摒棄“打補丁”式改造,引進企業,實施智能生態環衛一體化項目,系統破解垃圾治理難題。搭建智慧&&,建成全縣生態共治指揮中心,開發運行智能生態環衛系統,實時開展分析調度和交辦督辦。為便於高效開展工作,組建16個鄉鎮分指揮中心,同步對接智慧調度&&,日均歸集處理數據5300余條。科學劃分網格,根據鄉村行政區劃、人口規模和交通條件,合理測算布設“四級網格”,確定縣級網格1個、鄉鎮網格16個、行政村網格218個、自然村網格1583個,把村組、道路、河流、農田、森林等全覆蓋嵌入網格體系,變“條條”管理為主為“塊塊”管理為主,實現責任落實無死角、無盲區。有效整合資源,由運營企業組建170人專職化管理團隊,組織全縣4628名公益性崗位人員參與鄉村環衛保潔,將設施設備、保潔人員和部門職能整合到網格體系,實現“全域一網統管、全員依網運行”。
智慧賦能,全流程實現精細高效治理
渭源縣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環衛作業各環節實施“線上+線下”雙向實時監控、智能調度和精準治理。
——設備配置突出“數字驅動”。統一購置垃圾桶2.68萬個,垃圾清掃轉運設備164&,巡查車、無人機、AI監控13&(套)。垃圾桶和環衛車輛全覆蓋嵌入電子芯片,智能設施配備率達100%,實現人、車、桶“三位一體”數字化監測。
——人員管理突出“定時定位”。向保潔員全覆蓋配發統一標識的工作服和智能工牌,通過實時定位實現工作量精準掌控。統籌考慮農業生産需求,推行每天上午6時至8時定時清掃、其餘時段常態保潔制度,細化明確定格、定人、定標準,包設施整潔、包網格乾淨、包規範操作“三定三包”責任,構建了垃圾清理常態長效機制。
——垃圾收運突出“快速高效”。為降低遠距離運輸成本,新建會川、北寨“一南一北”兩個垃圾轉運站,構建垃圾“預約收運”“公交式”作業機制,科學規劃28個收集網格、19個轉運網格、61條轉運線路,做到“收運”到“轉運”無縫銜接、高效運行,全縣日均清運生活垃圾100余噸。
——問題解決突出“全程閉環”。發揮運營企業和鄉鎮兩支力量作用,構建“天空地網”立體化巡查體系,開展無人機飛行巡查、AI監控智能巡查和政企聯合巡查,將問題拍照上傳到智慧&&,由&&自動推送分指揮中心調度處置,並將辦理結果上傳&&完成整改銷號,共發現督改各類問題2000多個,真正實現了“發現問題-反饋問題-整改問題-銷號問題”的閉環管理。
健全體系,多維度保障常態長效治理
渭源縣聚焦可持續、見長效,着力在體系建設上下功夫。垃圾處理資源化。投資7374萬元,建成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中心2處,年處理秸稈糞污等18萬噸以上,實現收益1500萬元以上;投資1990萬元實施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項目,配套改造PE管材生産線;在會川垃圾轉運站配置廚余垃圾處理設備,開展資源化利用試點。考核評價精準化。建立“垃圾革命”考核評價體系,組建由鄉鎮、行政村和住建、農業農村等部門組成的工作專班,對智能環衛一體化運行情況進行考核評價。企業通過智慧&&對保潔員實行績效管理,群眾對企業服務進行動態評價,與運營費用直接挂鉤,倒逼企業提高服務質量。群眾發動全員化。通過“小手拉大手”的方式,開展“垃圾革命”全民宣傳行動,引導群眾樹立踐行“垃圾不落地、渭源更美麗”理念,從源頭上實現了垃圾整體減量,推動人居環境發生了革命性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