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執行更快更優更便民
——甘州區法院執行事務中心為群眾提供執行全流程服務
執行工作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最後一環,也是提升人民群眾司法獲得感、滿意度的最具體環節。
今年3月,張掖市甘州區法院秉持“如我在執”理念,將執行立案等分散的執行事務從訴訟服務中心剝離,籌劃建設了執行事務中心。整合設置執行立案、廉政監督、材料接收、案件查詢等10個專業化服務窗口,16間涵蓋調解、約談、聽證等功能的專用房間,為群眾提供執行全流程服務。
一站通辦,執行立案告別“多頭跑”
走進甘州區法院執行事務中心,寬敞明亮的大廳裏,執行立案、廉政監督、材料接收、案件查詢等10個專業化服務窗口一字排開,工作人員有序指導當事人通過智能終端上傳材料。
“我有一起債務糾紛需要申請強制執行,以前聽説要找執行局、立案庭好幾個部門,還要準備一堆材料,心裏打怵。可到了執行事務中心,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不一會兒就辦完立案,還能現場查詢後續流程,心裏總算有底了。”一名前來辦事的當事人説道。
據了解,甘州區法院執行事務中心日均接待群眾100餘人次,真正實現了“進一扇門、辦所有事”。“原來執行立案在立案大廳辦理,現在集中到了執行事務中心,為群眾提供‘一站式’執行服務,將執行接待、立案、諮詢等事務性工作歸集前置到了服務群眾一線。”甘州區法院執行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合力攻堅,高效聯動促執結
“我的工資拖欠好久了,家裏還急着用錢呢。”這場工資“拉鋸戰”像一塊沉甸甸的石頭壓在張大姐的心頭。
去年,張大姐進入某建築公司務工,雙方約定工程結束後結清全部工資。如今工程早已完工,法院也就工資支付問題進行了調解,可建築公司卻遲遲沒有主動履行。無奈之下,張大姐向法院申請執行。
為提高執行效率,執行一局二團隊幹警直奔銀行,依法凍結關聯公司的涉案賬戶,防止資金轉移;三團隊則趕赴建築公司辦公地點,與公司負責人溝通協商。
“暫時沒資金不能成為拖欠工資的合法理由,之前我們也處理過一個類似案件,該公司不僅賬戶被凍結,法定代表人還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連招投標資格都受了影響。”在法官的勸導下,公司負責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當場全額支付了拖欠工資。
高效執結的背後,是法院執行機制的持續優化。為提升執行效率,甘州區法院構建執行一局、執行二局和執行指揮中心“三駕馬車”並行的工作格局。執行指揮中心承擔統籌調度、管理督辦、集約服務三項職能,兩局各設5個執行團隊,實行執行人員分組實施的“1+N”工作模式,執行案件平均結案時間同比縮短53.51天。
為最大限度調動申請執行人和全社會參與配合執行,甘州區法院建立執行“110”應急出警工作機制,向全社會公布應急值班電話,24小時排班值守,解決查人找物難題。機制建立以來,累計應急出警875次,執結案件162件,實際執行到位資金845.66萬餘元,司法拘留164人。
“銀發”參與,溫情化解糾紛
“你現在資金緊張,咱們可以和供貨商商量分期付,要是等法院強制執行,不僅要多花錢,還影響你的生意信譽。”個體戶趙某的判決剛下來,執前督促團隊法官便主動上門調解,趙某詢問完相關細節後,當天就和供貨商達成和解並約定每月定期還款。
為加強源頭治理,甘州區法院掛牌運行“銀發工作室”,充分發揮退休法官善於調解優勢,通過執前調解、風險告知等,引導當事人主動履行義務。
同時,建立“執行廉政監督室”,由專人接收執行幹警廉政作風投訴,提高執行流程透明度。設置16間解答群眾疑惑、調解矛盾糾紛、約談當事人的功能室,實現“服務更貼心、監督更透明、流程更規範”目標。截至目前,“銀發法官”執前督促履行結案783件,其中履行完畢結案278件,達成和解505件,自動履行率同比提升3.72%。
從“立案難”到“一窗通”,從“溝通堵”到“面對面”,甘州區法院執行事務中心的成立,實現了“事務性工作‘一站式’辦理,程序性工作一次性告知”,用看得見的便利打通了執行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石丹丹 通訊員 閻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