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0-13 18:36:41 來源: 山丹縣委宣傳部

山丹縣:下足“繡花功夫” 織就“幸福圖景”

2025-10-13 18:36:41     來源: 山丹縣委宣傳部
字體:
分享到:

  城市建設的溫度如何?民生幸福的成色幾許?答案往往藏在街頭巷尾的細節裏。

  在山丹縣,新添的工業遺址公園歡聲笑語,昔日的閒置角落綠意盎然,整潔的便民早市升騰着煙火氣……近年來,山丹縣錨定“民生為本、精緻為要”的發展理念,大力推行城市更新行動,從群眾關切處入手,於細微之處用力,將“繡花功夫”貫穿於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讓發展成果轉化為居民身邊可感可及的幸福體驗。

  在工業遺址公園裏,高聳的水泥塔窯、斑駁的鐵板樓梯、年代久遠的紅色標語與現代功能設施相得益彰,各有“故事”。“我們在這裡工作生活的記憶都回來了。公園不僅有工廠原來的樣子,還新建了很多設施,散步、鍛煉、帶孫子玩又方便又開心,這事兒辦得好!”梁禮老人連聲感慨。

  硬體提升只是基礎,軟體服務更見真心。該縣高效運行智慧城市綜合管理服務&&,科學布局智慧停車位2600多個,歸行納市建成建材、電動車和農機銷售、畜産品交易等專業市場4個,144個“三無”小區實現物業兜底管理,“一難兩亂”治理成效持續鞏固。積極踐行“721”工作法,把服務為先、規範管理、文明執法貫穿工作始終,落實“兩輕一免”清單,推廣運用説服教育、勸導示範、行政指導等柔性執法方式,適度有效監管。

  午後陽光正好,山丹縣長城彩虹口袋公園裏,三五位老人正坐在新添置的長椅上聊天。“以前這塊地方雜草叢生,大夥兒都繞着走。現在好了,出門就像進了花園,街坊鄰居也有了個歇腳聊天的地方。”正在公園裏散步的居民趙建民説。

  這些變化,源於山丹縣“見縫插綠、提質增綠”的持續努力。縣上將城區內的閒置地、邊角地進行精細化改造。如今像這樣的口袋公園已建成17處,南湖生態文化(植物)園、阡陌公園建成開園,綠化覆蓋率達42.52%,居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

  清晨,山丹縣丹馬小區南門便民早市人流如織。這個利用閒置空間設立的早市,有效解決了周邊居民“買菜難”的問題。“走幾步就到,菜品新鮮又便宜,這早市辦到了我們心坎上。”居民劉慧敏高興地説。在早市規範運行的同時,城管執法人員以服務代替管制,耐心引導攤販規範經營,環衛工人及時清理垃圾,確保市場環境整潔有序。

  今年,山丹縣還聚焦居民出行痛點,全力實施城區排水排澇二期、供水二級管網改造等項目16項,全面更新改造艾黎大道、永福路等城區道路10條9.8公里,城區“斷頭路”全部打通、內澇問題有效解決,為居民出行帶來便利。

  與此同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啟動,將有力守護城市生態環境;高標準建成焉支巷子、和諧彩虹步行街等特色街區商圈,城市發展更有“韻味”;天然氣管道加速覆蓋,更多居民即將告別“扛罐上樓”的歷史……

  從硬體提升到服務賦能,山丹縣正以一筆一畫的精細雕琢,織就一幅溫暖的民生“幸福圖”。(錢大偉)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