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時節,平涼大地疊翠流金。9月30日,涇川縣荔堡鎮西關村的甘肅博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試驗基地內,隨着專家組宣布“平均畝産1352.37公斤”的測産結果,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一數字標誌着隴東旱垣玉米單産實現歷史性突破,較傳統種植方式增産約600公斤。
此次高産成果的背後,是中國農科院、平涼市農科院、市種子站與甘肅博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攻關的生動實踐。當日,在平涼市旱作玉米水肥一體化高産創建技術推介暨觀摩測産會議上,來自中國農科院、吉林省農科院、甘肅省種子總站等單位的專家學者,與當地種植戶共聚田間,共同見證了以“博奧521”“平選育1號”為代表的優良品種,配套水肥一體化技術後實現“節水增産、均衡增效”的喜人成果。
“這項技術為破解我市旱作玉米增産難題提供了新模式。”平涼市農科院副院長續創業向記者介紹,去年在博奧農業示範田引入水肥一體化技術開展試驗示範,畝産已突破1310公斤,而今年的1352公斤的新紀錄,進一步驗證了該技術的增産潛力。他説,面對“十年九旱”的自然條件,該技術能確保苗齊苗全,保障玉米正常授粉灌漿,是抵禦自然災害、穩定糧食産能的核心支撐。測産環節科學嚴謹。
吉林省農科院研究員、國家玉米産業體系副首席專家王永軍&&,專家組嚴格遵循農業部玉米高産創建測産驗收辦法,隨機選取示範田的3個小區實地測量,最終確認“博奧521”在標準含水量下畝産突破1350公斤。“這一結果為玉米單産提升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這項技術的核心是‘精準’。”中國農科院研究員侯鵬指着整齊勻植的玉米田解釋道。他所帶領的團隊將歷時十餘年研發的綠色高産技術帶到平涼,通過光溫條件匹配品種密度、水肥精準調控等關鍵創新,實現了“少投入、多打糧”的綠色轉型。
作為技術落地的重要載體,甘肅博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來,始終專注玉米種子研發與轉化。公司在平涼涇川流轉試驗用地1500畝,已選育出“博奧521”等6個審定玉米品種,並承擔多項國家及省級試驗,為技術集成提供了品種支撐。
甘肅省種子總站站長呂小瑞指出:“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但單靠良種不夠,必須推動良種、良田、良法、良機、良制‘五良融合’。”此次高産示範正是“五良融合”的生動實踐。試驗田裏,鋪設整齊的滴灌帶與實時監測土壤濕度的傳感器協同運作,與耐密植、抗倒伏的優良品種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旱作玉米高産技術方案。
甘肅博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旭東&&,企業將繼續深化與科研單位合作,推動創新成果走向田間頭,讓更多的農民受益。
秋風送爽,一項項創新技術正走出試驗田,融入平涼大地廣袤的田野。這項突破不僅標誌着産量的提升,更展現了平涼旱作農業邁向節水高效、綠色發展的新征程。(記者柳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