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縣堅持“群眾在哪,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構建起“一鎮一特色、一隊一品牌”的文明實踐體系,推動文明實踐從零散活動向系統化、常態化轉變,成為破解民生難題、增強城鄉凝聚力的有效路徑。
精準服務:小品牌撬動大民生
“縣裏的醫生每月都來村裏坐診,我這老關節炎再也不用跑遠路了!”新壩鎮村民王彩花對“我為鄉親出趟診”項目讚不絕口。該項目由高&縣人民醫院發起,組織多學科專家定期深入偏遠鄉村和養老院,開展義診體檢與健康知識普及,累計服務群眾已達10萬人次,切實打通了醫療惠民“最後一公里”。

聚焦民生痛點,高&縣精準發力,針對雙職工家庭寒暑假子女看護難題,“紅領巾假期愛心託管課堂”項目應運而生。依託各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項目招募返鄉大學生和專業社工,開設課業輔導、非遺體驗、紅色研學等課程,累計服務少年兒童超9000人次,既緩解了家長負擔,也豐富了孩子們的假期生活。
就業是民生之本。面對群眾就業需求,“援助暖民心·就業解民憂”項目通過“直播帶崗”“專場招聘”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今年已促成1425人達成就業意向。同時,圍繞技能提升開展家政服務、特色烹飪等職業技能培訓2842人次,以“授人以漁”助力群眾穩定就業。
融入日常:文明實踐拓展新場景
今年端午期間,高&“文明集市”火爆出圈——9位鄉鎮文明實踐所所長化身“主播”,為本地特産代言,首日銷售額突破12萬元。“所長帶貨”不僅拓寬了農産品銷路,也探索出“文明實踐+産業發展”的創新模式,實現文明建設與經濟效益雙贏。

“背包科普行”項目以“流動科技館”的形式,將科學普及的觸角延伸至鄉村角落。志願者定期走進鄉村學校、社區和家庭,為留守兒童、老年人等群體帶來人工智能、機器人、VR體驗等互動課程,將前沿科技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實踐體驗,有效彌補了基層科普資源的不足。
理論宣講同樣接地氣、有溫度。“理響高&”項目組建了6支骨幹宣講隊,73名宣講員深入樓院田間,以快板、小品、情景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黨的創新理論和惠民政策轉化為“百姓話語”,今年已開展宣講88場次,真正讓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如今在高&,依託“10分鐘文明實踐服務圈”,群眾趕集時可參與健康義診,村口能聽政策解讀,社區樓下就有文化體驗……文明實踐已無縫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矩陣效應:從“點上開花”到“面上成景”
“過去單打獨鬥,現在協同發力。”高&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目前高&縣已培育46個特色項目,其中“背包科普行”“敲門嫂”等6個品牌入選省市級優秀項目庫,形成了覆蓋城鄉、功能互補、高效便民的文明實踐服務矩陣。

品牌集聚效應持續釋放:“百姓大舞&”常態化開展,年均奉獻數十場精彩演出,讓群眾在家門口盡享文化盛宴;“我為鄉親+”系列不斷拓展,從拍照、出診延伸到帶貨、授藝,精準對接群眾多元需求;“孝善基金”通過“村民捐、集體補、社會助”多方籌資,為孤寡老人和困難家庭提供幫扶,讓“孝老愛親”傳統美德落地生根……
目前,高&縣文明實踐志願者隊伍已壯大至2.3萬人,每年精準開展各類關愛幫扶活動上千場。文明新風不僅浸潤百姓生活,更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提升治理效能的實際成果——群眾煩心事少了、幸福感強了,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也日益高漲。這場以品牌化推進的文明實踐探索,正成為群眾看得見、摸得着、真受益的民心工程,也為破解基層治理“最後一公里”難題貢獻了“高&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