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靈&縣嚴守耕地紅線與糧食安全底線,優化種植結構,推動小雜糧産業發展,如今田間谷穗沉、豆莢滿,正在書寫“五穀豐登”新圖景,小雜糧漸成“大氣候”。
“你看這金燦燦的穀子,穗子沉得壓彎了稈!”西屯鎮東灣村村民周福利捧着飽滿谷粒喜笑顏開。他今年12畝穀子豐收,每斤賣2元,純利潤約1.5萬元,小雜糧讓他獲得了好收成。連片穀子地收割後,晾曬場一片金黃,小雜糧已成為壯大村集體經濟、拓寬增收路的“金色”産業。
靈&縣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四季分明、生態良好,素有“隴東糧倉”美譽,是蕎麥、糜子、穀子、大豆等小雜糧的傳統優勢産區。
隨着人們對健康飲食的追求,帶田間清香的綠色有機雜糧愈發受青睞,小雜糧從“糊口糧”變成餐桌“新寵”。中&鎮高粱種植大戶張林軍,今年地裏的高粱穗長勢良好,迎風搖曳。“看著飽滿的高粱穗,就知道是好收成!”嘗到甜頭的他幹勁十足:“明年打算種20畝,收穫更多。”
電商大廈貨架上,荏油、黃豆、小米等有機雜糧整齊陳列,包裝印着豐收圖景,顧客見了谷穗圖案常忍不住下單,線上線下銷量都很可觀。
近年來,靈&縣按“基地帶動、大戶示範、公司引領、群眾參與”思路,推行“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打造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小雜糧生産基地,豐收季裏機械轟鳴、農戶忙碌,一派熱鬧景象。目前全縣有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037個、家庭農場56個、種植大戶2000多戶。
“我們按照‘以秋補夏、以小秋補大秋、以復種補全年’的思路,引導群眾夏收後種蕎麥、糜子、黃豆等,全年復種雜糧13萬畝以上。現在田間蕎麥正開花、黃豆莢已飽滿,再過段時間又是一輪豐收!輪作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多收一茬糧,實現增産增收與糧食安全‘雙贏’。”靈&縣農技中心技師王倩説。(記者 曹紅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