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0-10 18:07:03 來源: 農民日報

到肅南民族村落,聽一曲“文旅合唱”

2025-10-10 18:07:03     來源: 農民日報
字體:
分享到:

  當國慶佳節遇上中秋月圓,八天國慶中秋長假點燃了人們的出游熱情。除了城市的熱鬧喧囂,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奔向田野鄉間,在“村游”中尋覓詩意棲居,感受別樣的假期氛圍。

  在甘肅肅南縣,一個個少數民族村落正憑藉獨特的自然風光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將“村游”打造成促消費、興産業、富民生的重要引擎,據統計,“十一”假期肅南縣共接待游客22.998萬人次,同比增長47.28%,旅游消費總額1.937億元,同比增長131.88%。

  文化賦能,讓“活態傳承”點亮鄉愁

  “村游”的魅力,遠不止於山水風光,更在於那份可觸可感的“文化鄉愁”。在肅南,非遺正從館藏珍品變為旅游熱點,成為游客可參與、可體驗的活態場景。

  “用一生去做一件事,就是保護傳承民族文化。”國家級非遺項目裕固族服飾代表性傳承人柯璀玲的話語樸素而堅定。她自費700萬元打造的裕固族民俗博物館,一層用於展示藏品,二層是研學基地,今年參觀人數已突破3萬。

  在這裡,游客可以體驗頂杠子、拔棍等傳統體育項目,親手嘗試裕固族刺繡,學唱古老民歌,聆聽民族故事,還能穿上從回鶻時期到現代的裕固族服飾拍照打卡。

  柯璀玲的文化傳承之路充滿艱辛。修建博物館的資金大部分為貸款或借款。她依靠餐飲收入、獲獎補助、租金以及做研學等方面的收入,帶領全家人堅持還債。

  “哭完了眼睛睜開,你還得去幹。”支撐她傳承50年的是骨子裏對非遺的熱愛,更是沉甸甸的責任。令人欣慰的是,文化傳承之路上,柯璀玲並非獨行。她培訓學員超1500人,嚴格收徒的背後是她對文化的珍惜和熱愛:“一個民族沒有文化是可怕的。鼓勵創新,是傳承基礎上的創新。”

  她和記者特別提到帶了30多年的聾啞人徒弟高彩霞:“她剛結婚時,因為是聾啞人,沒有太多經濟收入,我就帶她學習非遺。現在她已經退休了。”這樣的師徒情誼,在柯璀玲的傳承生涯中比比皆是。

  如今,柯璀玲與多家旅行社合作開展研學旅游,去年接待了29個研學團隊,“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把文化更好地傳播出去。”

  文旅融合,織就“詩與遠方”新畫卷

  國慶假期,被譽為“中國彩虹山”的張掖七彩丹霞景區一如既往地火熱。景區入口處,游客排起長隊,只為親眼見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與景區東入口緊密相連的肅南縣白銀蒙古族鄉東牛毛村,也借勢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我們依託地理優勢,打造喀爾喀蒙古特色村寨,建設蒙古包民宿,發展特色餐飲,讓游客在暢游丹霞後,能飽覽蒙古風情。”村黨支部書記蔡文明介紹。國慶期間,民族服飾展演、手工藝品及特色美食售賣、特色騎乘體驗等活動輪番上演,帶動了民宿、餐飲等産業蓬勃發展。村裏的22個新式蒙古包風格各異,成為游客駐足的熱門選擇。

  美食是了解民族文化的窗口。在肅南縣舉辦的民族美食品鑒活動中,酥油奶茶、手抓羊肉、燒殼子等特色美食琳瑯滿目,游客在品味中感受裕固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魅力。

  而蒙之味餐飲驛站負責人張軍明則欣喜地&&:“依託七彩丹霞景區,客流量特別好。我們做地道蒙餐,好多游客都説,看完丹霞出來就能吃到新鮮的蒙式大餐,太滿足了。”

  “我很喜歡丹霞地理地貌,衝着丹霞景區來的。我還能給他們做川菜。”東牛毛村裏,蒙之旅民宿廚師張宏軍是從四川來到這裡打工。

  如今,鄉村文旅市場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除了村級的特色活動,游客們路過縣城,還有機會參加絲路大賽馬、農民豐收節、那達慕大會等大型活動,既能在村裏體驗原汁原味的民俗風情,又能參與縣裏的文旅盛宴,獲得更加豐富的旅游體驗。

  沿着中國最美自駕線路——祁連9號公路繼續前行,記者便來到了松木灘村。這裡憑藉祁連山國家公園試驗區的地理優勢,成功將牧區轉型為鄉村旅游的熱土。

  “來看風景,吃美食,體驗不一樣的文化!”“90後”大學生安雪峰經營的“松木灘八個家部落”牧家樂裏,孩子們在院子裏追着羊羔跑,尖頂小木屋錯落有致。

  “羊糞堆裏埋鍋烤制,酥油奶茶現熬現拉,這就是我們每天早上的味道。”他饒有興致地向記者演示裕固族傳統美食“燒殼子”的做法,通過自媒體直播,他的牧家樂吸引了眾多網友關注,13個包間在假期天天爆滿。

  “游客不僅要住蒙古包、唱歌跳舞、溪邊燒烤,更希望把這份獨特的文化體驗帶回家。上海的客人吃完我們的牛羊肉,還要求郵寄。”負責人杜正文説。

  “村子是牧業村,居住有裕固、藏、回、土、漢等5個民族,憑藉人文歷史和民族風情,松木灘村2017年入選了全國第二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憑藉依靠祁連山國家公園的地理優勢,牧區轉型做鄉村旅游。現在周末、節假日幾乎都是滿員的。”松木灘村工作人員屈正鋒自豪地説。

  富民增收,美麗風景催生“美麗經濟”

  文旅融合的最終落腳點是富民增收。肅南的實踐表明,當美麗風景轉化為“美麗經濟”,鄉村振興的道路便越走越寬廣。

  位於祁連山腳下的神鹿公園,這個假期吸引了眾多游客。裕固族視鹿為吉祥圖騰,“珍珠神鹿文化”源遠流長。景區講解員蘇睿娟介紹,當地從1958年開始馴養肅南馬鹿,如今已走出了“以牧帶旅、以旅促銷、牧旅融合”的發展模式。

  “神鹿公園旅游景區是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的典範。”蘇睿娟詳細解釋道,“一産是祁連山馬鹿養殖繁育,二産是研發生産各種鹿産品、鹿系列保健品,三産才是鹿公園的旅游開發。”這種創新模式直接和間接地帶動300多名當地農牧民就業,惠及景區周邊的金暢河村、西岔河村等村莊。

  飼養員顧文軍笑着説:“一個月能拿到4000元左右工資,日子更有奔頭。”

  而來自蘭州的游客扎西才旦則&&:“風景好,可以親近自然,又能與鹿親密接觸,並且這裡多民族交融,可以親身體驗裕固族文化。”

  同樣靠特色走出致富路的,還有康樂鎮榆木莊村“巴扎黑”酸奶工坊的負責人趙雪龍。這位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政策扶持下,將父母傳授的傳統奶製品技藝變成了品牌産業。正如“巴扎黑”在裕固族語中寓意“順利吉祥”,如今他的酸奶工坊每天産銷量最高達3000斤,年利潤約20萬元。

  “最初在外面打工,因父母身體不好就回來幫忙。後來發現外地朋友特別喜歡我們裕固族的傳統奶食品,就慢慢研發産品,現在有家庭版和便攜版。”趙雪龍向記者講述了他的創業歷程。他的家在牧區,既有高山西細毛羊和牦牛,也有在山下飼養專門用於擠奶的奶牛,因為緊鄰康樂草原,不愁游客和銷路,因此能夠實現自産自銷。

  通過自媒體賬號進行線上宣傳,趙雪龍積累了3000多粉絲。旅游旺季,他的小作坊還能為五六位村民提供零工崗位,按小時計酬,帶動鄉鄰共同增收。“未來,我希望能與景區建立更深度的合作,比如在售票環節聯動,讓更多游客品嘗到我們的特色酸奶。”趙雪龍對未來充滿期待。

  從依託景區吃上“旅游飯”的東牛毛村,到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松木灘村;從守護文化根脈、帶動傳承的柯璀玲,到將傳統美食做成品牌的趙雪龍……在肅南,文旅融合不是一句口號,而正變成實實在在的新希望。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