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0-10 18:13:18 來源: 甘肅日報

科技賦能 河西沿沙地帶馬鈴薯實現高産

2025-10-10 18:13:18     來源: 甘肅日報
字體:
分享到:

  專家組現場測産。

  金秋時節,走進古浪縣橫樑鄉的千畝馬鈴薯田裏,綠油油的薯秧順着地膜鋪展開來,農技人員撥開土壤,一顆顆飽滿圓潤的馬鈴薯露了出來,驗收專家和種植戶忍不住點頭稱讚。這是省農科院科技創新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河西走廊沿沙地帶馬鈴薯關鍵生産技術集成研究示範”項目驗收和測産會現場。經現場實測,在科研團隊研發集成的“一壟一帶雙行”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下,馬鈴薯平均畝産達到5632.03公斤。

  “以前種馬鈴薯,都是憑經驗。”古浪縣海鴻農牧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成斌説,“品种老得掉牙,種下去産量低,還有薯塊畸形;澆水更麻煩,大水漫灌不僅費水,還把地裏的鹽分都衝上來了,1畝地最多收2000公斤。”

  張成斌的困境,是河西走廊沿沙地帶馬鈴薯種植的縮影。這片依託祁連山冰川融水灌溉的土地,雖有光熱充足、土壤富鉀的優勢,卻因氣候乾旱、品種退化、土壤鹽化、勞動力短缺等問題,讓“好資源”難出“好效益”。2023年,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在這裡破解了種植難題。

  “我們首先從種子入手,引進15個馬鈴薯品種,在民勤、古浪、景泰3縣試種,最終篩選出2至3個適合沿沙地帶的品種。”項目負責人、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偉介紹,河西走廊沿沙地帶土壤疏鬆、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且富含鉀元素,該地區生産的馬鈴薯幹物質含量達19.1%至26.7%、澱粉含量15.97%至21.25%、蛋白質含量為1.18%至2.44%,品質指標相當突出。

  品種選好了,怎麼種才能高産?科研團隊創新了“一壟一帶雙行”膜上覆土,膜下滴灌的水肥一體化技術。在示範田裏,但見一條高壟上整齊種着兩行馬鈴薯,壟中間鋪着一根滴灌帶,外面覆蓋着白色地膜,膜上還覆了一層薄土。黃偉指着地膜解釋:“白膜能提高土壤溫度,使馬鈴薯提前上市,膜上覆土能防風吹,膜下滴灌能精準補水,水肥利用效率提高了15%至25%。”

  更讓種植戶省心的是全程機械化。聯合收割機穿梭田間,薯塊被精準分離、裝袋,再也不用人工彎腰刨薯。“以前種2000畝地,光播種就得50個人忙一個月,現在5台機器一個星期就能完成。一台機器就能一次性完成播種、鋪滴灌帶、覆膜、膜上覆土四道工序,人工費省了一半以上,今年1畝地能多賺1500元。”張成斌算了筆賬。

  病蟲害防控曾是種植戶的“心病”。項目團隊建立了“農業+生物+物理+化學”的綜合防控體系,選用抗病品種,用粘蟲板、殺蟲燈,用生物農藥精準防治,通過智能監測系統在手機上就能查看田間病蟲害情況。

  “這項技術拓展了我省馬鈴薯生産區域,創新了沿沙地帶農業發展模式,增加了農民經濟收入。”省農技推廣總站站長李世成介紹,通過農機農藝融合,既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又降低了生産成本,提高了馬鈴薯産量。目前,在古浪縣橫樑鄉民調路四號核心示範區,2000畝馬鈴薯田成了“樣板田”,並輻射帶動民勤縣、天祝縣等地種植了2萬畝優質馬鈴薯。(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馮寶強)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