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裏的石頭總算落了地!”近日,靜寧縣雷大鎮麻硤村村民張志良手捧嶄新的不動産權證,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樸實的話語,道出了搬遷群眾共同的心聲。
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關乎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和人居環境改善,是實實在在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近年來,靜寧縣累計實施搬遷455戶1676人,建成27處集中安置點,落實各類資金超億元……數字背後,是黨和政府守護人民群眾安全、增進民生福祉的堅定決心。
然而,實現“住有所居”只是第一步,能否真正“居有其證”,關係到群眾能否安心、踏實生活,關係到搬遷成果能否穩得住、長效化。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截至目前,靜寧縣已為2023年以來455戶27處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點辦理不動産權證書407本。
一本本證書,見證了靜寧縣推進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的不懈努力,實現了讓群眾“住有宜居、居有其證”的雙重目標。
不動産權證雖薄,承載的卻是群眾對家的期盼、對未來的信心。靜寧縣將辦證工作列為民生服務重點,打出“高效辦、精準辦、暖心辦”組合拳。
靜寧縣自然資源局針對搬遷安置點不動産登記的政策諮詢、材料審核等關鍵環節,建立“一站式”服務機制。工作人員提前介入、主動對接,摸清群眾辦證需求底數,將不動産測量、權屬調查等工作前置,從根源上避免群眾“多頭跑、重復跑”。針對部分搬遷群眾年齡大、不熟悉辦證流程的情況,工作人員主動“送服務到家”,現場指導填寫表格、收集材料。
為進一步提高效率,靜寧縣還簡化審批流程,打通部門數據壁壘,實現戶籍、規劃、建設等信息共享,壓縮不動産首次登記辦理時限,讓群眾能盡快拿到不動産權證。
從“一站式”服務機制到工作人員“上門服務”,從簡化審批流程到打通數據壁壘,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行政效率,更體現了服務群眾的溫度。這種將便民服務延伸到“最後一公里”的做法,是“民有所呼、政有所應”的生動實踐。
小小産權證,承載大民生。靜寧縣的實踐表明,用心用情做好民生工作,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才能進一步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田麗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