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染大地,雜糧話豐收。眼下,環縣各鄉鎮大面積種植的蕎麥、糜子正式進入收割期,錯落有致的高山梯田黃綠相間,農作物從山頂蔓延至山腳,勾勒出一幅色彩明艷的秋收畫卷。田間地頭,機械穿梭、農人忙碌,一派熱火朝天的豐收景象。

在南湫鄉代家洼村的萬畝蕎麥示範點,曾經絢爛的花海已褪去盛裝,飽滿的穗粒綴滿枝頭,將田壟暈染成一片淺褐。微風拂過,沉甸甸的蕎麥穗搖曳生姿,新糧的清醇香氣在田間瀰漫。3&&型聯合收割機開足馬力、來回穿梭,精準地將一行行飽滿的蕎麥“吞”入腹中。粉碎後的秸稈被均勻拋灑還田,為土地積蓄着來年的養分;地頭上,脫粒乾淨的蕎麥籽如金色瀑布般傾瀉進運糧車,瞬間堆起小小的糧山。
“今年種了1400畝紅花蕎麥,後半年雨水好,土地又是流轉來的連片田,1畝地能産200斤左右。今天叫了三台機子收,一天能收200畝,預計十天就能全部收割完成,今年這蕎麥産量,確實好!”9月26日,種植大戶喬彥榮站在地頭,話語裏滿是藏不住的歡喜。
南湫鄉代家洼村黨支部書記徐立卓介紹,代家洼村共有4.2萬畝耕地,惠及361戶村民。村子地勢高、晝夜溫差大,獨特的氣候條件讓蕎麥産量一直很穩定,村民們種蕎麥的積極性也很高,每年都保持着兩到三萬畝的種植面積。“今年村上有245戶種了蕎麥,一共耕種2.4萬畝,品種涵蓋紅花蕎麥和白花蕎麥。這段時間是秋收關鍵期,村上調度了15&收割機,全部分散到6個村民小組,每台平均每天能收100畝,計劃20天內完成所有收割。多虧了今年後半年的好雨水,産量比去年明顯提升。”

南湫鄉農業農村工作負責人楊世虎&&,全鄉5萬多畝小雜糧中,蕎麥佔了4萬多畝。“秋季雨水充足,蕎麥長勢喜人,總産量預計能突破6000噸,又是一個豐收年。”目前,全鄉已完成蕎麥收割2.8萬畝,預計9月底前可全面完成任務,畝産穩定在270斤以上。“收割關鍵期,我們正全力調配農機、對接農戶需求,確保顆粒歸倉。”

這樣的豐收場景,在毛井鎮、車道鎮同樣火熱。地頭間,收割機往來穿梭,農戶們搶抓晴好天氣采收、搬運,臉上的笑意與機器轟鳴聲交織,勾勒出産業興旺的鄉村振興圖景。

毛井鎮紅土咀村杜洼組的劉寶元,正開着三輪車將剛收穫的苦蕎拉回自家院子晾曬,忙的不亦樂乎。他介紹,苦蕎耐乾旱耐貧瘠,適應毛井鎮的山地氣候,且顆粒飽滿、産量高、營養豐富、市場行情好,是村民種植秋糧的首選。“現在都是梯田,種收方便得很,20多畝苦蕎,以前人工收要好多天,現在收割機一早上就全部收完了。”

在黃寨柯村的連片梯田裏,成熟待收割的糜子翻滾着金浪,聯合收割機滾輪轉動着掠過,糜穗齊整倒下,被吞進收割機,變成一粒粒顆粒飽滿的谷粒吐出,忙碌了一年的農人們喜笑顏開。村民張棟捧起一把剛收割的谷粒感慨道:“今年糜子收成好,一畝地能收300斤左右,谷粒飽滿、色澤好,能賣個好價錢。”

“毛井鎮今年種植甜苦蕎、糜子、高粱及油料作物5.6萬畝,得益於良好降水,糧食産量較去年明顯提升,從近期收割情況看,糜子、蕎麥畝産均在200斤以上。”毛井鎮綜合行政執法隊副隊長周麗霞介紹,“隨着這幾年高標準農田大面積實施,糧食收割基本實現機械化,效率提升不少。”
毛井鎮平均海拔高,年均370毫米降水、120天無霜期、6.8℃平均氣溫,成為小雜糧生長的天然溫床;加上光照充足、地形多為坡地,利於蕎麥、糜子等作物積累更飽滿的營養風味。這份自然饋贈,讓毛井鎮成為優質小雜糧種植區。
車道鎮的1.7萬畝蕎麥同樣長勢喜人、迎來豐收,田間地頭,彎腰收割的身影與轟鳴的機械交織,共同奏響動人的豐收序曲。
環縣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為小雜糧産業發展提供了便利,被譽為“中國小雜糧之鄉”,境內小雜糧種類繁多、品質優良。近年來,該縣引導農民調整産業結構,壓夏增秋、壓糧擴經,加大梯田建設力度,提高農業科技含量,走産業化種植路子。在蘋果、旱作農業、養殖業等主導産業外,發展小雜糧,豐富了産業鏈,增加了農民收入。尤其是今年下半年,環縣借適宜氣候推動夏糧復種蕎麥,打造萬畝種植示範點,持續提升産量與品質,讓農民的增收路越走越寬。(記者:喬潔 郭海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