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時節,行走在東鄉縣河灘鎮的鄉間道路上,陣陣麻香撲鼻而來。漫山遍野的花椒樹上,紅艷艷的果實綴滿枝頭,椒農忙着採摘最後一茬花椒,臉上洋溢着豐收的喜悅。
“今年,我家種了4畝多花椒,刺椒收了200多斤,每斤能賣到50多元,花椒價格好、收入好,我們種花椒的信心更足了。”在河灘鎮祁楊村,記者見到63歲的謝才兒一邊熟練地採摘花椒,一邊高興地説,“我年紀大了,外出打工不現實,在家門口種花椒、賣花椒挺知足的。現在鎮上、村上對椒農扶持力度大,種植培訓也多,我和鄉親們都想著繼續擴大花椒種植面積,增加收入。”
謝才兒的喜悅,正是東鄉縣大力發展花椒産業、帶動群眾持續增收的一個縮影。這顆小小的“紅珍珠”,成為該縣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和群眾增收的“致富果”。
金獎品質 孕育一方特色産業
該縣花椒栽培主要在河灘鎮,集中分佈於沿黃、沿洮和大夏河沿岸的東西川垣區,零散分佈於各鄉鎮。東鄉縣“大紅袍”花椒以光澤油潤、清香四溢、麻味純正的特質享譽省內外。早在1994年,就獲得“甘肅省名優特林産品鑒評會”金獎,開啟了品牌化發展之路。
該縣以河灘鎮為重點,逐步向北部乾旱山區發展,實施花椒産業基地建設項目。在劉家峽水庫沿岸的河灘、東垣、考勒和董嶺等鄉鎮廣泛種植“大紅袍”花椒。川垣區群眾充分利用黃河、大夏河沿岸豐富的光熱資源和土壤肥沃、澆灌便利的優勢,結合“大紅袍”花椒適應性強、根係發達、結果早、收益大的特點,在房前屋後、田間地邊、坡跟溝壩大力栽植。
如今,全縣花椒栽植面積達1.5萬畝,其中“大紅袍”刺椒約佔80%,産量達365噸,産值3285萬元,花椒産業成為川垣區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政策扶持 小花椒成大産業
“河灘鎮黨委、政府始終將花椒産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支柱來培育。目前,全鎮累計栽植花椒面積達1.5萬餘畝,年産花椒185萬斤,産值達2500萬元。其中,祁楊村是全鎮花椒産業最大的村,該村在尕大垣集中栽植花椒4600畝。”河灘鎮黨委副書記韓先華介紹説,近年來,全鎮持續實施花椒提質增效工程,着力做大做強河灘“大紅袍”花椒品牌,推動産業全面升級。
産業發展的背後,是一系列精準有效的政策支持。縣上結合第一輪退耕還林工程,以河灘鎮祁楊村、東幹村為試點,以點帶面、延伸發展,推廣花椒種植5000畝,取得明顯成效。
2019年至2020年,結合脫貧攻堅經濟林種植扶持項目,全縣向有種植意願的貧困戶發放花椒苗9.74萬株。結合甘肅省優勢特色産業三年(2021年-2023年)倍增行動,縣上投資300萬元(每年投資100萬元)在河灘鎮祁楊村、東幹村、團結村和汪胡村等6個村大力實施花椒産業提質增效項目,通過補植補栽、整形修剪、樹榦保護、有害生物防治及科技培訓等措施,對現有4710畝低産低質的花椒基地進行提質增效,重點解決田間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發展質量不夠高等問題,有效增加群眾收入。
科技賦能 提質增效促增收
科技是産業發展的關鍵。該縣將科技應用與推廣作為花椒産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充分發揮“千名科技人員下鄉”“三區”科技人才作用,邀請省州專家和組織本地鄉土專家常態化開展實用技術培訓。
近三年來,累計開展科技培訓37期、3100人次,帶領花椒種植大戶前往隴南武都區、天水秦安等地學習花椒種植技術,從隴南試點引進無刺花椒等品種,培育了一批懂技術、善管理的“土專家”“田秀才”。
河灘宏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紅偉深切感受到科技帶來的變化:“合作社成立於2018年3月,註冊資金150萬元。近年來,通過州縣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花椒樹病蟲害減少了,品種改良了,品質越來越好,廣受外地客商青睞。”為促進花椒産業發展,縣上每年投入31.05萬元,購買花椒農業保險2300畝,涉及農戶745戶,最大程度降低花椒種植戶的風險損失。
品牌打造 “紅珍珠”香飄更遠
隨着品質提升和規模擴大,東鄉花椒的品牌影響力日益增強。從去年開始,隨着“中國·臨夏花椒宣傳推介暨産銷對接大會”的舉辦,臨夏花椒被納入全國價格指數監測體系,花椒價格上漲,椒農收益明顯增加。
楊紅偉説:“如今,我們椒農採摘的新鮮花椒當天就可以售賣出去,群眾及時變現,這極大地鼓舞了椒農種植花椒的信心。今年我們村上花椒産量達10萬斤左右,産值500萬元,主要銷往四川、成都、濟南等地。”
儘管今年受春寒霜凍影響,花椒産量有所減少,但並沒有減弱椒農們的種植熱情。楊紅偉&&,下一步,合作社將帶動椒農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做好穩産增收,增加群眾收入。希望政府繼續支持花椒樹品種改良,加大宣傳、擦亮品牌、拓寬銷路,讓這“紅珍珠”走向全國更多家庭的餐桌。
東鄉花椒産業的發展,正是該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生動實踐,通過政策引導、科技支撐、品牌打造和市場開拓,成為帶動群眾增收、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該縣將繼續把花椒産業作為特色優勢産業來打造,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積極打造花椒品牌,加大産業獎補,完善産加銷鏈條。
秋風送爽,椒香四溢。東鄉大地上,一顆顆小小的“紅珍珠”承載着農民致富希望和鄉村振興夢想,從黃土高坡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記者 趙淑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