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山丹縣將信用管理作為提升安全生産治理能力的重要引擎,通過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推動安全生産形勢持續穩定向好,為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完善信用制度框架,壓實主體責任體系。將信用建設融入安全生産責任體系,與8個鄉鎮、22個部門單位簽訂安全生産目標責任書,明確信用監管職責。成立礦山、道路交通、消防等12個安全生産專業委員會,依託“1+N”組織領導體系,推行信用分級分類監管。根據信用等級實施差異化執法,實現信用約束與責任落實同步推進。
強化信用信息應用,提升精準監管效能。依託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歸集公示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雙公示”信息,確保7個工作日內信息全面錄入。推動195戶重點企業建立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制度,將誠信承諾履行情況作為監管重點,對重點企業的相關領域開展專項整治,並將整治整改情況納入企業信用記錄,增強對企業信用監管實效性。
強化信用聯合懲戒,創新安全共治格局。嚴格執行《安全生産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管理辦法》,公開信息並完善失信懲戒,推行“首查提醒、再查警告、三查處罰”的“提醒服務式”執法,邀請專家參與隱患排查與整改指導。落實“誰執法誰普法”,將普法融入全過程,以促進企業自覺守法。同時應用“互聯網+執法”信息化手段,全面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推動企業簽署《安全生産信用承諾書》,壓實主體責任。
加強誠信文化宣傳,築牢信用安全防線。開展“全國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産月”等主題宣傳活動,通過設置展板、發放手冊、有獎問答等方式普及信用知識,將信用宣傳與安全監管融合,推動“安全”與“信用”的價值耦合。通過廣泛宣傳信用評價在安全監管中的關鍵作用,倒逼企業將安全生産主體責任內化為主動守信行為,實現由“被動合規”到“主動管理”的根本性轉變,構建起基於信用的安全自律長效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