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靜寧大地,山地果園裏,紅彤彤的蘋果綴滿枝頭,像一串串點亮希望的紅燈籠。果農們穿梭其間,指尖翻飛間將飽滿的果實收入筐中,臉上的笑意與果香交織,勾勒出一幅豐收的喜人圖景——這豐收的背後,藏着靜寧蘋果從“種得好”到“賣得好”再到“品牌響”的深層密碼。
自然稟賦,是“品牌密碼”的第一重底色。靜寧地處蘋果優生區,高海拔帶來的晝夜大溫差、充足的日照時長,讓蘋果積累了濃郁的糖分與脆嫩的口感,這是大自然賦予的“先天優勢”。在雷大鎮陳局村,果農雷喜望著自家2畝初挂果園,語氣裏滿是自豪:“畝産近3000斤,蘋果品相好、色澤亮,客商搶着要,地頭價就賣到5元以上!”不遠處的黎溝村,黎興旺正為早熟紅富士摘葉轉果,他盤算着10余畝果園裏,僅3畝早熟品種就能收穫1.2萬斤,“一畝賣2萬元沒問題”。優良的先天品質,為靜寧蘋果叩開了市場大門,成為品牌的“硬支撐”。
“靜寧果農”勞務品牌,是“品牌密碼”的核心紐帶。歷經40年“謀一果”的堅守,靜寧不僅種出了全國規模第一的蘋果栽植基地,更孕育出“靜寧果農”這一民生保障類勞務品牌——它串聯起自然稟賦與匠心種植,讓“人”成為品牌的鮮活符號。如今,靜寧蘋果品牌價值突破百億,産業鏈直接帶動3.6萬人就業,輻射近10萬果農(佔當地勞動力半數)。為了讓“果農”更具含金量,當地每年開展1萬人次果農培訓,累計評定1000余名農民技術職稱,頒發職業技能證書,讓果農從“會種地”變成“懂技術、善經營”的專業人才,形成“産業帶就業、就業聚人才、人才反哺産業”的良性循環。
現代農業技術,是“品牌密碼”的升級引擎。靜寧沒有停留在“靠天吃飯”的階段,而是通過技術革新守護“好品質”:引進優良品種、推廣矮化密植模式,讓蘋果生長更整齊、産量更穩定、操作更便捷;搭建節水灌溉系統、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既保生態又提品質;構建防霜防雹設施,為果園撐起“保護傘”。這些技術手段,讓靜寧蘋果的品質從“偶然優良”變成“持續穩定”,夯實了品牌的口碑基礎。
産業鏈融合,是“品牌密碼”的增值關鍵。靜寧跳出“只賣果實” 的單一思維,探索“蘋果+旅游”模式,讓游客走進果園體驗採摘樂趣,把蘋果變成“可體驗、可感知”的産品;打造“産業+就業”集群化格局,從蘋果種植延伸到分揀、包裝、倉儲、銷售及深加工全鏈條,既提升了産業附加值,又讓“靜寧果農”的品牌形象更立體。如今,“靜寧果農”不再是單純的勞動者標籤,而是“人+産品+故事”的結合體——果農的匠心、蘋果的品質、鄉村的振興故事,共同構成了品牌的軟實力。
一顆小小的靜寧蘋果,早已超越“水果”的屬性,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金果果”。從依託自然稟賦孕育好果,到以勞務品牌激活産業活力,再到用技術與産業鏈延伸品牌價值,靜寧蘋果的“品牌密碼”,本質上是一條“以品質立基、以品牌賦能、以産業富民”的發展之路。這條路上,果農的腰包鼓了,腰桿直了,鄉村的活力足了,而“靜寧蘋果”的招牌,也在豐收季裏愈發閃亮。(李童暉 胡文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