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合作市,遠山層林盡染,牧草泛金。清晨的勒秀鎮加茂村,牧民才讓扎西趕着成群牦牛與藏羊走向草場。陽光灑在他笑意盈盈的臉上,也照亮了這片生機勃勃的高原牧場。
“以前養的是本地土種牛羊,生長慢、出欄晚,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才讓扎西一邊驅趕牛羊,一邊感慨,“現在不一樣了,政府引進了良種,教我們科學養殖,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他的經歷,正是合作市牛羊産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作為甘南州的重要牧區,合作市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以牛羊産業為重要支撐,大力推進畜牧業現代化,幫助農牧民腰包越來越鼓。

近年來,合作市紮實推動畜牧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積極引進和培育適宜高寒牧區的優良畜種。以卡加道鄉、佐蓋曼瑪鎮為核心,建成犏牛繁育基地,通過娟姍牛與本地美仁牦牛雜交,培育出新型“娟犏牛”。這一品種體格大、長勢快、産奶量高,效益遠超本地傳統品種,真正實現了“繁育好品種、帶動好産業”。
同時,合作市大力推廣“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構建從良種引進、標準化養殖到冷鏈物流、品牌營銷的完整産業鏈條。“我們不僅推廣娟姍牛,還陸續建成多個凍精改良點和人工授精站,良種覆蓋率持續提高。”合作市畜牧工作站站長陳育忠介紹。
才讓扎西便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三年前,他在政府扶持下引進了一批改良牛和羊,通過科學喂養、疫病防控等措施,養殖效益顯著提升。“現在一年能出欄牛二十多頭、羊一百多只,收入翻了好幾番。”他笑着説。
更令人欣喜的是,合作市創新推行“四季均衡出欄”模式,打破傳統出欄周期限制。在科技賦能方面,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作用,於佐蓋曼瑪鎮牦牛育肥基地等示範基地,大力推廣高效繁殖、精準營養與飼料配製技術,有效縮短養殖周期,顯著提升養殖效益。
品牌打造方面,合作市緊扣市場需求,全力推動“美仁牦牛”“卡加藏羊”等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突出高原綠色、有機、健康的特色。通過政府推動、企業聯動、牧民參與,“美仁牦牛”如今已成為高品質畜産品的代名詞,市場認可度不斷提升。
産業鏈延伸也在不斷推進。合作市積極發展高端肉製品、功能性食品和特色乳製品,推動牛羊産業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提升産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合作市還率先引入“智慧牧業”理念,依託甘南州智慧牧場大數據平台,推行電子芯片植入,實現牦牛“一牛一碼”、全程溯源,推動傳統養殖走向信息化、精細化。
“我們通過5G、物聯網和大數據,實現從牧場到餐桌的全流程溯源,讓畜牧業變得更智能、更高效。”中國電信合作市分公司副總經理高凱&&。

如今,合作市已成為全國牦牛乳、曲拉交易中心,牦牛乳系列産品的主要生産基地,牦牛乳、曲拉交易量佔全國86%,酪蛋白系列産品産量佔全國90%。據悉,截至第二季度牛出欄0.78萬頭,同比增長8.38%;羊出欄3.91萬隻,同比增長8.99%;奶産量1111噸,同比增長11.50%。
今年,合作市還投入731萬元推進生態家庭牧場和標準化養殖基地建設,持續優化畜群結構,改善飼養條件,延伸産業鏈條,推動畜牧業真正從“量大”轉向“質優”。
從游牧到定居,從傳統散養到集約化、標準化養殖,合作市的牛羊産業正在高原上奏響一曲渾厚而充滿希望的“牧歌”,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記者 王明遠 通訊員 袁玉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