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合作市,天空湛藍如洗,遠眺阿尼念卿山脈清晰可見。清晨的羚城公園裏,不少市民正在晨練。“我常來這裡散步,現在空氣質量越來越好了,即便是供暖季,藍天白雲也成了常態。”正在散步的市民卓瑪才讓説道。

近年來,合作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持續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2025年1月至6月,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97.8%,PM2.5平均濃度21微克/立方米,綜合指數2.81,排名全省第一,較去年同期持續改善,“羚城藍”儼然成為這座高原小城的常態底色。

面對海拔高、採暖期長等因素,合作市提早謀劃,今年初制定《合作市2025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建立一把手負責、各部門聯動、全民參與的工作機制。在燃煤管控方面,全面摸排城區散煤用戶4967戶,紮實推進清潔能源替代;加強百興煤炭市場煤質抽檢,杜絕劣質煤流入市場;加快推進西城區熱源廠100蒸噸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和東城區3&45蒸噸鍋爐拆除工作,預計9月底全面完成。
面源治理同步發力。全市建築工地實現在線監測和視頻監控全覆蓋,全面推行“綠色施工”;開展機動車尾氣專項整治,檢測各類機械120余&,淘汰老舊車輛136輛;餐飲單位高效油煙凈化裝置安裝率達100%,城區污水處理率超過98%,水體質量穩定達標。

科技賦能成為精準治污的“利器”。合作市持續完善環境監測體系,依託現有空氣質量站點與信息化手段,加強數據整合與分析,不斷提升污染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市生態環境局於今年5月獲得實驗室CMA資質認證,具備3大類44項監測能力,為環境管理提供堅實支撐。
變化不僅僅發生在硬體設施上,更發生在人們心中。環保進社區、進校園活動讓綠色理念深入人心,有獎舉報機制鼓勵更多人成為環境監督者。市民馬淑萍説:“我家去年就改用了電採暖,現在大家都意識到了環保的重要性。”數據顯示,合作市清潔能源取暖覆蓋率已達65%,較上年提升12個百分點。

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如今的合作市,天更藍、水更清、地更凈,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經濟”的活水便會源源不斷。(記者 王明遠 通訊員 袁玉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