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時節,在玉門大地,迎來一片豐收的熱鬧景象。昔日茫茫戈壁,如今瓜果飄香、蔬菜成畦,農民臉上洋溢着收穫的喜悅。近年來,玉門市依託資源優勢,深耕特色農業,推動産業提質、農民增收,走出一條以産業振興牽引鄉村振興的紮實路子。

特色種植提質增效 農民腰包越來越鼓
走進柳河鎮官莊子村,連片的玉米地裏,金黃的穗子迎風搖曳。種植戶楊峰笑容滿面:“我這260畝玉米,畝産預計能上2000斤,加上訂單種植,銷路一點不愁!”
花海鎮則唱響“甜蜜+鮮綠”的豐收二重奏。春季西蘭花畝收益超過5000元,秋季又擴種3000畝;蜜瓜收完接茬種西藍花,既減輕了土壤病害,又讓農戶多賺一季錢。
這樣的“好光景”,在玉門並不鮮見。下西號鎮的千畝枸杞紅了枝頭,種植戶劉二旺感慨:“十年耕耘,枸杞已賣到內蒙古,還走出了國門。”河東村的朱闖山采收紅花,“一畝能收三十公斤,藥廠直接到地頭拉貨。”金灣村的周哈三種了300畝甘草,“省水省工,效益可觀”……
如今,玉門已發展中藥材16.5萬畝、綠色蔬菜13.18萬畝、高效制種13萬畝,特色種植總面積達62萬畝,帶動農民人均增收2200元。
健康養殖穩步擴模 産業升級後勁足
戈壁灘上,標準化圈舍拔地而起,成為玉門農業的新風景。漠羴養殖有限公司通過引進優良種羊、推廣科學飼養,肉羊品質顯著提升。“今年新進了1000隻基礎母羊,存欄量突破2000隻,”負責人馬偉指着膘肥體壯的羊群説,“我們要把科學養殖的經驗分享給更多鄉親。”
與此同時,黃閘灣鎮犇騰養殖場裏,600多頭西門塔爾、安格斯肉牛毛色油亮。負責人王換功算起了增收賬:“年存欄超1500頭,銷售額約2000萬元,還帶動十余戶農戶一起致富。”

目前,玉門已建成3個萬頭牛場、3個十萬隻羊場,全市畜禽飼養量達241.2萬頭(只),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水平不斷提升。
全鏈延伸品牌賦能 農産品身價漲起來
田間豐收的喜悅,正通過産業鏈延伸傳遞到更遠的地方。一顆顆新鮮枸杞經過鎖鮮加工,變身高端休閒零食;蜜瓜套袋、枸杞雪糕等加工項目,推動農産品從“土特産”向“精品貨”轉型。玉門累計認證“三品一標”農産品39個,培育“甘味”品牌9個,2個産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名錄,“玉門珍好”區域公用品牌越叫越響。

玉門市積極推動全産業鏈發展,建成“三倉三中心”縣域集採集配體系,蜜瓜分揀包裝、枸杞精深加工、牛羊屠宰冷鏈等26個延鏈補鏈項目陸續投産,實現農産品“從田間到餐桌”不超過24小時。全市農産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4%,全産業鏈産值突破60億元。
夕陽映照下的戈壁灘,處處可見豐收的喜悅。從特色種植到健康養殖,從初級加工到品牌營銷,玉門正以産業興旺帶動農民增收,繪出一幅“産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的鄉村振興新畫卷。(靳娜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