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繪就鄉村綠色發展新畫卷——環縣多舉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小南溝鄉楊胡套子草原游客如織。本文圖片由環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思璇 通訊員 楊蕊
秋日的環江兩岸,迎來豐收的希望。在環縣莊子峁生態農莊,一串串火紅的辣椒挂滿屋檐,新釀的醬油飄散着醇厚香氣,11戶特色民宿正為即將到來的豐收節和中秋國慶假期作準備。這幅生機勃勃的鄉村圖景,正是當地通過生態建設、産業升級和農文旅融合繪就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生態優先:從靠天吃飯到綠色發展
“以前都是靠天吃飯,雨水好,農民收入還有保障,要是乾旱就沒收成了。”莊子峁生態農莊七奶奶陳桂蓮的感慨道出了農民昔日的無奈。
這一轉變始於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實踐。
近年來,環縣大力實施“三北”六期項目,截至目前,完成造林綠化19萬畝、人工種草10萬畝、改良草原36萬畝,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産值突破4500萬元。同時,該縣多地推廣綠色種植技術,減少化肥農藥使用,保護土壤健康,加大生態修復力度。
這些生態建設成果在今年的抗旱保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即使在今年前半年遭遇乾旱的情況下,通過及時調整種植結構,群眾依然實現了增收保産。“我們組織群眾種植玉米4000多畝,小雜糧等其他作物8000畝,現在秋糧長勢喜人,豐收在望。”毛井鎮喬崾峴村黨支部書記高生滿説。
2019年以來,環縣建成高標準農田77.48萬畝。今年計劃新建22萬畝,年均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120萬畝。這些基礎設施和技術推廣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有力支撐,全縣糧食總産量年均42萬噸。
産業升級:從零星生産到規模發展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莊子峁生態農莊負責人楊清艷用數據展示了産業發展的成效:“今年,我們的醬油做到了近2萬斤,游客突破15萬人次,農戶田間地頭的培訓達到40期。”
産業發展不僅體現在規模擴大,更體現在質量提升。環縣通過系統培訓,讓更多的農民掌握了新技能。“現在有專門來給我們培訓的,包括住宿、烹飪等各方面,大家的收益越來越好。”陳桂蓮説道。目前,莊子峁生態農莊的民宿從最初的零星幾家到現在的11戶,家家戶戶的小規模養殖和共享菜園也在不斷增加。
據統計,今年,環縣開展種養能人、鄉村工匠、直播電商人才培訓5期,培訓“新農人”473人,培養粉絲千人以上的直播賬號73個。推廣“手機變農具、數據變農資、直播變農活”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聯動環州故城、莊子峁生態農莊、關營現代産業園等景點,舉辦“與輝同行”直播、美食文化周、羊肉啤酒季等文旅活動120多場次。
産業鏈的延伸和升級,讓農民從簡單的農業生産向農産品加工、鄉村旅游服務等多元業態拓展,收入渠道更加多元,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
農文旅融合:從單一農業到多元業態
楊胡套子草原旅游文化周活動已是當地的一張名片。據小南溝鄉鄉長裴艷介紹,通過連續舉辦這一活動,深度推進農文旅融合,該鄉累計吸引游客50萬人次,帶動旅游收入超過150萬元。
今年,環縣全域旅游迎來爆發式增長。環縣文化和旅游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該縣共接待游客390萬人,同比增長12.7%,旅游花費16.77億元,同比增長29.29%。
農文旅融合不僅帶來直接可觀的經濟效益,更激發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在農民豐收節和國慶中秋期間,我們將推出新一輪的趕大集活動,讓周邊的産業戶加入到莊子峁的平台來,更進一步助農增收。”楊清艷&&。
目前,環縣建成旅游專業村12個,農家樂達到286家,民宿床位總數超過2000張。創新推出的“我在環縣有塊地”農耕體驗項目,已經發展共享菜園、共享農場68處,吸引城市居民認領土地1300余塊。
如今,小南溝鄉天子渠村民汪耀每週都要和同村的村民們一起整理鄉村環境衞生:“環境好了,不僅來來往往的游客感覺好了,我們每一個村民也都很自豪。”這種主人翁意識,正是農文旅融合帶來的深層變化。
多元路徑的美麗鄉村建設,不僅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提高了農民收入,更重塑了鄉村的價值和魅力,讓鄉村成為承載鄉愁、創造未來的美好家園。一幅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畫卷,正在環江大地徐徐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