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蘋果是在海拔1700米左右的大山産出的,口感脆甜,主要我們施的是農家肥,種出的蘋果品質好,這是最後一波了,剩下的要等二十幾天后才可以給大家郵寄。”靜寧縣司橋鄉潘王村致富帶頭人馬亮在直播間不斷地推介本村的優質農産品。
靜寧縣作為農業大縣,農産品更是村民們致富的法寶,近年來,為了讓靜寧蘋果、蔬菜、小雜糧等農産品走出大山,跟馬亮一樣的新農人,不斷涌現,成為村民們的致富帶頭人、引路人,也是鄉村振興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馬亮大學畢業後,有從事電商直播的經驗,今年則成了司橋鄉潘王村的黨支部書記,為了讓村民種植的農産品賣上好價錢,幫助村民增收,便直接在村部搭建了簡易的直播間:一個直播架、一部手機,面前擺放了南瓜、蘋果、粉條、雜糧面,則是他直播的全部家當。
“在今年8月份,我通過電商直播平台,集中連續播了3天,吸引河南、新疆的客商過來,把我們村種植的貝貝南瓜,以每斤0.48元的價格收購,高於全縣均價0.43元的水平。共150畝南瓜,賣了20多萬元,超過了老百姓的預期,大家都很高興。”馬亮談起利用電商直播帶給村民們的收入時,細數着一筆筆的經濟賬,“9月上旬,又通過電商直播平台,把我們村的早熟蘋果以每斤3.8元到每斤4.0元的價格售賣,‘世界一號’這個蘋果品種的單價達到了4.8元,早熟蘋果賣了30多噸,村民收入了20多萬元。”
據馬亮介紹,在農産品成熟的時節,他每晚從七點直播到九點半左右,線上的粉絲最多的時候能達到上萬人。問及如何吸引粉絲關注直播産品時,馬亮透露:“不管線上線下,還是要依靠群眾的力量。村上有313戶,1188人,只要大家把勁用到一起,都利用自己的圈子,每戶村民轉發一下,這樣下來,拓展的圈子也會越來越廣,將我們的農産品就會推銷得更遠。”
“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都要講誠信,保證農産品的質量。”這是馬亮得出的經驗。潘王村上的産業多元化,眼下500畝糜子又到了收割季,同時,還有100多畝蕎麥也到了成熟期,馬亮又將目光轉移到了這些雜糧的身上。“雜糧主要是加工成面,賣麵粉,同時還可以加工成食用産品。”馬亮説道。
馬亮幫助村民銷售農産品,不僅直接增加了村民們的經濟收入,同時還促進了大家將農産品種得更好的信心,也加快了致富的步伐。馬亮的做法也得到了村民們的一致認可。“馬支書年輕,有想法,利用電商給我們帶來了客商,讓我們大家增加了收入,我們都特別支持。”村民何尚會讚許地説。
線上的直播結束,馬亮又投入到了線下産業的種植上,這幾天正和鄉上幹部一起組織村民搶抓時機,利用晴好天氣,進行施肥翻地,準備今年500畝的膜側小麥種植。
談起今後的打算,馬亮滿懷信心地説:“再有20多天,靜寧的晚熟紅富士也將下樹上架,我依然會通過電商平台,通過直播繼續把客商吸引到我們潘王村來,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讓老百姓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利用電商平台助力農産品走出大山,成為當下許多年輕人的致富密碼,尤其到了靜寧蘋果豐收採摘的季節,直播間更是開到了田間地頭,許多新農人利用電商平台,讓大山深處的蘋果等農産品遠銷天南海北。
靜寧縣繼續聚焦“電商+産業帶”,建強縣級電商服務中心,探索推進縣域分中心建設,根據“市場有效,政府有為。助力增收,鞏固提升。因地制宜,鼓勵創新。橫向協作,縱向聯動”的基本原則,重點圍繞建立完善農産品進城公共服務體系,提升縣鄉村三級物流供配體系,提升工業品下鄉流通服務體系,提升電子商務培訓體系,進一步挖掘農村電商潛力,提高農産品流通效率,加強農産品的品牌、品控和溯源體系、標準體系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助推全縣經濟高質量發展。
靜寧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主任馮彩霞介紹:“目前,全縣有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1處、鄉級電商服務站24個、村級電商服務點103個。有電商企業183家,在各類電商平台開設網店1602家,註冊微信公眾號114個、APP4個、小程序739個,大中型城市靜寧品牌形象店和直營店13家。今年至8月底電商交易額3.38億元,東西部協作消費幫扶銷售9555萬元。”(記者 李芳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