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子午嶺林區鬱鬱蔥蔥,既是生機盎然的綠色海洋,更是蘊藏豐富寶藏的天然中藥材庫。扎根這片沃土的華池縣恒烽中藥材苗林有限公司,多年深耕中藥材産業,用實幹奏響了産業興旺、百姓富裕的動人樂章。

走進華池縣恒烽中藥材苗林有限公司的大規模標準化種植基地,仿佛闖入了中藥材的“專屬天地”。層層疊疊的梯田如直入雲端的天梯,氣勢壯觀。黃芪、黃芩、柴胡、板藍根等道地中藥材整齊排布,長勢喜人。田間,機械工嫻熟作業,翻出一道道平整的土壤。近年來,隨着種植規模持續擴大、技術水平穩步提升,華池恒烽創新採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通過簽訂種植訂單、推動土地流轉、提供勞務崗位、實行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12個村、30個合作社、2萬餘農戶增收,真正實現了産業興與百姓富的雙贏。

華池縣懷安鄉村民曹偉清説:“我給恒烽公司流轉了60畝地,每畝400元,還在公司開機械,一天能掙260塊,一年下來有五六萬收入,對這份工作特別滿意!”

如果説嚴控藥材種植品質是華池恒烽發展的“立身之本”,那科技創新便是企業前行的“核心引擎”。公司深知,要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持續提升科技實力。為此,企業主動牽手多所科研院校,搭建産學研合作體系;創新推出“理論+實踐+跟蹤”培訓模式,為農戶和企業員工打造了一支“帶不走”的科學技術服務隊。一系列舉措不僅讓農戶的種植技術顯著提升,更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築牢了人才根基。
華池縣亦富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技術員劉麗霞説:“我們從2016年開始種中藥材,在公司姚總帶領下,先從自家十幾畝地種黃芪起步,當年每畝收入就達4000元。對比其他農作物,中藥材收益明顯更高,於是我們不斷考察、外出學習培訓,如今種植規模已擴大到3000多畝,主要種黃芪、板藍根、黃芩和柴胡。這次恒烽公司的培訓,從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到采收、成品包裝,全流程講解細緻,讓我們收穫滿滿。回去後,我們會繼續擴大規模、推進精細化種植,讓咱們的藥材走得更遠!”
華池縣恒烽中藥材苗林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自創立之初便依託華池縣獨特生態優勢與子午嶺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從採集本地中藥材種子起步,踏上了中藥材産業高質量發展的探索之路。近年來,為契合市場對綠色、有機中藥材的需求,公司在種植環節積極推廣倣野生種植技術,既有效保護了當地生態環境,又大幅提升了中藥材品質,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向提升。
華池縣恒烽中藥材苗林有限公司董事長姚文智説:“現在我們大力推廣倣野生中藥材種植模式,採用‘人種天養’‘藥草共生’‘生態調控’的方式,從源頭保障中藥材質量。目前,已建成中藥種子實驗基地5處共6000畝、種苗繁育基地2處共1000畝,創建千畝綠色標準化示範基地30處,打造5個萬畝規模化倣野生種植片帶。”
大道至誠,匠心致遠。未來,恒烽將始終秉持“道地藥材、精益求精”的理念,持續強化科技賦能、深耕品牌塑造、拓展市場空間,推動中藥材全産業鏈優化升級,為弘揚岐黃文化、助力“健康中國”建設貢獻更多恒烽力量。(華池融媒全媒體記者 黃曉 李春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