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萬物稔熟。步入環縣的鄉野,大地已褪去盛夏的濃綠,悄然換上了秋裝,處處洋溢着豐收的喜悅:環城鎮耿家溝村的試驗田裏,大燕麥草迎風搖曳;木缽鎮關營村的智能大棚內,蔬菜瓜果鮮嫩飽滿;車道鎮的食用菌基地中,菌棒上簇滿肥厚菌菇……從“冬閒田”變身“增收田”到智慧農業落地生根,環縣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夯實糧食生産根基,深耕特色産業,正走出一條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科技破局,探索農業發展的“增收潛能”
“以前秋收后土地就閒下來了,現在種上大燕麥草,年底又是一筆收入!”環城鎮耿家溝村農戶看著長勢喜人的燕麥草喜上眉梢。今年,環縣在該村推行“科技試驗復種示範引領”為核心的種植項目,通過精準調控播種密度與土壤肥力,利用大燕麥草生長周期短的特點,巧妙銜接小麥、玉米的收穫與播種間隙,讓原本閒置的秋冬季土地“活”了起來。
目前,試驗田的大燕麥草已進入關鍵生長期,不僅為周邊農戶提供了可複製的種植樣板,還為當地養殖業提供了優質飼草,成功拓寬了增收渠道。
如今,新質生産力正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環縣正以科技為引擎,將設施農業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構建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徵的新型農業生産體系,不僅推動瓜菜産量穩步提升、品質持續優化,也帶動農戶增收,顯著提升農業質效,釋放出巨大發展潛能。
大棚四季常綠,蔬菜瓜果源源不斷,換季也能吃到四季的果蔬——在環縣木缽鎮關營村現代農業示範園,一座座智能生態蔬菜大棚如同“智慧陽光房”,正悄然改變着傳統種植模式。這些大棚內部配備有“大棚小雨”智能控制系統,農戶通過手機就能遠程實時監測並調控溫度、濕度、光照等關鍵指標,有效減少熱量流失,實現卷簾、溫濕度、氮磷鉀等要素的精準控制,為作物持續提供理想生長環境。
今年,環縣依託智能大棚技術,實現了瓜菜四季常綠、錯峰上市。全縣種植瓜菜10.2萬畝,産量達7.7萬噸,沿211國道形成的設施瓜菜産業帶,正成為豐富百姓“菜籃子”、鼓起農戶“錢袋子”的新“綠洲”。

穩糧保供,田野間的“穩産增産”答卷
糧食生産是環縣農業發展的根基。為確保“米袋子”滿滿當當,環縣通過實施河連灣灌區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和甜水堡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耕種條件不斷優化。全年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120萬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240.21萬畝,為糧食穩産增産打下堅實基礎。
在甜水鎮趙掌村的田野上,3100畝蕎麥正值盛花期,紅白相間的小花綴滿枝頭,山風拂過,花浪輕涌,蜜蜂嗡嗡作響,也吸引了不少外地養蜂人前來。蕎麥作為環縣的傳統作物,不僅適應當地環境,更具備良好的經濟與食用價值,這一優勢也催生了多家蕎麥加工企業,環縣榮康糧油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專業生産蕎麥麵與蕎麥榛子。
“作為産糧大縣,環縣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同時也推動大豆玉米單産提升、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的示範推廣,實施‘一噴多促’等關鍵措施提高糧食産量,強化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全面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環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志萍&&。
秋糧豐收在望,田野之間洋溢着踏實與希望。在“大秋損失小秋補”這一思路的引領下,環縣及時調整種植結構,積極擴大耐旱性強、生育期短的糧食作物復種規模。今年以來,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30萬畝,小雜糧擴展至34萬畝,不僅有效穩住了糧食總産,更切實保障了農民收益。
在提升耕地質量與效能方面,環縣堅持以“良田、良法、良技、良機”深度融合為路徑,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糧食生産轉型升級一體化推進。通過建立“謀、建、管、用”全周期閉環管理機制,並常態化開展“回頭看”工作,切實破解了高標準農田“建而不實、建而不種、建而不管”等突出問題。目前,2025年2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已啟動實施,初步設計全面完成,項目正按計劃穩步推進,為堅決守牢糧食安全底線提供了堅實保障。

特色提質,奏響“百花齊放”豐收曲
在車道鎮三元雙向食用菌種植基地,45座四季養菌出菇大棚整齊排列,出菇區域呈現出蓬勃的生産景象。該基地已累計投入723萬元,今年投放菌棒42萬棒,預計鮮菇總産量達70萬斤,全年總産值有望突破400萬元。基地負責人張自峰自豪地介紹:“我們對特色食用菌産業的前景充滿信心!”
這不僅意味着産值的提升,更是環縣食用菌産業走向規模化、現代化的重要標誌。基地配套建設食用菌保鮮庫及烘乾車間,並集成種植、烘乾、分包與銷售功能,有效降低了生産成本,提升了整體效率,打造了三元雙向綠色循環農業示範基地。該産業每年可為當地提供5000多人次的勞務機會,實現勞務收入超100萬元,為當地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這只是環縣特色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環縣立足資源稟賦,以“種—養—菌”三元雙向循環模式為抓手,打造“一主多副、多元增收”的現代農業體系,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更令人稱道的是,基地創新推行“種-養-菌-肥”循環模式,大量收購周邊農戶的玉米秸稈、牛羊糞等農業廢棄物作為原料,出菇後的菌棒又可還田作肥。這一模式既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又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真正讓農業“綠”了起來。
與此同時,在虎洞鎮、洪德鎮、小南溝鄉等地,連片的中藥材長勢正旺。小南溝鄉副鄉長常世仁指着眼前的萬畝柴胡基地介紹:“中藥材已成為群眾增收的‘金餑餑’,我們圍繞中藥材特色産業發展,不斷優化産業結構,推動傳統農作物向高效經濟作物轉型。全鄉已建成3萬畝規範化柴胡套種示範基地。”
縱觀全縣,特色農業發展格局已然形成:以環城鎮、虎洞鎮、小南溝鄉等地,建成萬畝中藥材示範片區;依託智慧方艙食用菌工廠,建成食用菌生産大棚146座,帶動五里橋村、關營村等六個生産基地聯動發展,形成“一核引領、六地聯動”的食用菌産業集群。這些産業正成為環縣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環縣聚焦‘果蔬藥、糧薯菌’等特色産業,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原則,以獎代補、訂單收購等方式,精準扶持特色産業發展,讓環縣農業真正呈現‘百花齊放’的生動景象。”環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志萍&&。(記者 史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