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敦煌不老 花樣綻放——樂動敦煌文旅産業綜合體多元賦能鑄就文化傳承創新範本

觀眾在劇場觀看《樂動敦煌》。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白永萍

青少年在樂動敦煌研學基地學習。

《樂動敦煌》伎樂師。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樂動敦煌提供

上元市集上的敦煌舞表演。
初秋時節,敦煌。
大街小巷,人潮涌動。國內外游客盡情游玩,沉浸式感受着敦煌的厚重與靈動。位於敦煌莫高窟游客集散中心西側,以全球首部洞窟式沉浸體驗劇《樂動敦煌》為核心的樂動敦煌文旅産業綜合體,也很是“熱門”。
觀看《樂動敦煌》洞窟式沉浸體驗劇,或在上元市集享受舌尖上的美味,或親身體驗多元非遺魅力,或在研學基地繪製敦煌泥板畫……在這裡,凝固了千年的敦煌壁畫“化身”曼妙舞姿,存藏了千年的敦煌古樂譜“變聲”盛世妙音,璀璨絢爛的敦煌文化變得可視、可聽、可觸、可感、可參與,真正“活”了起來。
是的,在這裡,千年敦煌不老,花樣綻放永恒魅力。
“這一系列的創新實踐,不僅為敦煌文旅持續注入新動能,更讓這顆絲路明珠在新時代煥發出無限生機與活力。”甘肅演藝集團運營總監、樂動敦煌董事長張洪田説,未來將繼續深耕敦煌文化,探索更多“活化”路徑,讓千年敦煌文化在當代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一部劇目,復活千年敦煌樂舞
夜幕降臨,《樂動敦煌》劇場外早已人頭攢動,來自五湖四海的觀眾手裏攥着門票,排起了長龍。當劇場大門緩緩打開,暖黃的燈光裹挾着敦煌獨有的古樸氣息撲面而來;觀眾放緩腳步,踏入劇場的瞬間,仿佛被時光牽引,徑直步入了千年前的絲路時空。
“這個劇場的設計真是獨具匠心,每一筆每一畫都是敦煌特色。”成都游客李文東連連感嘆,“這復刻的莫高窟壁畫,飛天飄帶好像要飛出墻面;西域商旅的駝隊仿佛正踏沙而來,讓人未看劇先入景。”
音樂漸起,演出正式拉開帷幕。《樂動敦煌》以西域音樂天才白歆追尋音樂夢想,在敦煌壁畫中尋得人生真諦的故事為主線,其主角原型融合隋唐音樂家白明達、蘇祗婆的藝術特質。劇中,少年白歆隨和親使團東行至敦煌莫高窟,被壁畫中凝固的樂舞震撼,自此拋卻雜念,從意氣少年到蒼髯老者,畢生鑽研壁畫樂譜,融合中原雅樂與西域曲調,創作出新宮廷宴樂。
洞窟式沉浸體驗設計是該劇亮點之一。整個劇場,仿佛一個可看、可聽、可游走、可互動的“活的第736窟”:演出區域,復刻的敦煌石窟藏經洞、佛龕、蓮花&與藻井形象逼真;演員們身着敦煌服飾,或衣袂飄飄、舞姿曼妙;或指尖輕撥、琴弦悠揚;或凌空“飛來”、姿態生動,一個個惟妙惟肖,恰似壁畫裏的人物“活”過來一般……跟隨白歆的足跡,觀眾們“移步易景”,連連驚嘆,時時舉起手機,記錄動人瞬間。
聲光電技術的加持,讓這場時空對話有了“穿越感”。當白歆隨商隊穿越沙漠絲路時,3D投影在茫茫沙丘鋪展,沙粒感音效裹着風意襲來;當場景轉至敦煌市井時,暖光漫溢舞&,商販互動中又升騰起濃濃的煙火氣,千年前的熱鬧勁兒順着光影全“活”了!
“太震撼了,之前只能在壁畫上看到的樂舞,現在居然能如此生動地呈現在眼前,仿佛真的看到了千年前的敦煌。”上海游客李臻激動地説,這場演出讓她對敦煌文化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也讓她更加愛上了敦煌。
這場景“復活”的背後,是無數次對細節的較真。樂動敦煌工作人員王琦告訴記者,《樂動敦煌》洞窟式沉浸體驗劇以敦煌文化及莫高窟數字化研究成果為藍本,為觀眾再現了敦煌音樂、舞蹈、詩歌、壁畫等敦煌盛景畫卷。為此,創作團隊多次走訪敦煌研究院,查閱大量史料,邀請專家學者指導,力求在細節上精準還原敦煌樂舞文化;從服飾的紋樣色彩到仿製樂器的音效呈現,從舞蹈動作的設計到劇情的編排,每一個環節都經過了反復打磨。
“我們想做的不只是一場演出,是讓敦煌樂舞真真正正‘活’下去。”王琦説。
如今,《樂動敦煌》洞窟式沉浸體驗劇已成為敦煌旅游的熱門打卡地,全年常態化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甘肅演藝集團以《樂動敦煌》IP為核心,創新推出《樂動敦煌・盛世妙音》,將樂、舞、詩、畫深度融合,創造性轉化敦煌文化,讓敦煌文化以更鮮活、更有趣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吸引着越來越多的人來到敦煌,探尋絲路文化的魅力。
2025年5月,第二十一屆深圳文博會“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上,樂動敦煌(敦煌)文化旅游産業發展有限公司成功入選“2025・全國成長性文化企業30強”,這也是我省唯一一家登榜的企業。
“這張成績單,不僅是對一場劇的認可,更是對‘敦煌文化活態傳承’的肯定。”張洪田説。
一個市集,喚醒絲路上的煙火氣
《樂動敦煌》演出區域外,是樂動敦煌文旅産業綜合體項目中的上元市集。
夜色漸濃,上元市集紅燈高挂,人聲鼎沸。市集的舞&上,伎樂飛天、踏鼓舞等演出輪番上演,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觀看。
作為集演藝、餐飲、研學、非遺、文創、西域文化展示於一體的文旅綜合體,這裡早已超越了普通集市範疇,成為游客一站式觸摸敦煌靈魂的“文化客廳”。
“如果説《樂動敦煌》劇是一場跨越千年的藝術盛宴,那麼與之配套的上元市集,則是再現絲路盛景,將敦煌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生動載體。”張洪田一語道出上元市集的核心價值。
行走在上元市集,一個個攤位整齊排列,攤位上方的布藝帳篷錯落有致,帳篷上的飛天、蓮花等敦煌元素,與樂動敦煌文旅産業綜合體整體建築風格相得益彰。
“我們以莫高窟壁畫中的市井生活場景為靈感,從攤位設計、商品品類到氛圍營造,都力求還原千年前敦煌上元節的熱鬧景象。”樂動敦煌工作人員單申武解釋道,打造這樣的場景,不只是為了讓游客“逛得開心”,更想讓大家在吃、喝、玩、樂的日常體驗中,切身感受絲路古城的煙火氣,讓敦煌文化不再是書本裏的方塊字,而是實實在在能嘗到的酸甜、能摸到的質感、能體驗的樂趣。
筋道爽滑的驢肉黃面、Q彈酸辣的釀皮子,也有外皮酥脆的烤包子、酸甜解暑的敦煌杏皮水……作為上元市集的“人氣王”,匯聚了眾多敦煌特色美食及絲路沿線經典小吃的美食攤位,成了游客感受絲路飲食文化的好去處,常常顧客盈門。
剪紙藝人巧手翻飛,月牙泉景致躍然紙上;以古法調配出的赭紅與石青色,讓敦煌泥板畫格外鮮艷……在非遺展示區,一個個攤位如同打開的“文化寶盒”,一一呈現着敦煌非遺技藝與絲路文化記憶,更是敦煌文化傳承創新的有效載體。游客或駐足觀看,或親手體驗,熱鬧非凡。
“上元市集不僅是游客的歡樂天地,也為當地商戶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提供了展示和銷售的平台。”單申武説。
商戶們則笑着告訴記者,自上元市集開放以來,靠着劇、藝、食、趣、學五大業態撐場,生意肉眼可見地紅火起來了,旅游旺季時,每日接待游客超百人,收入也大幅增加。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也感慨,以往“藏在深巷”的技藝,如今在集市上成了“香餑餑”,游客們的喜愛,讓他們看到了非遺傳承的新希望。
如今,上元市集已成了敦煌夜游的熱門打卡地之一,游客們穿梭其間,或品嘗美食,或購買手工藝品,或體驗非遺。這滿溢的煙火氣,喚醒了古城的夜晚,游客也在輕鬆愜意中,不知不覺沉醉於敦煌文化的獨特魅力。
“我們遠不止想打造一個商業消費場所,更想讓它成為一座連接古今、溝通中外的文化橋梁。”單申武説,千年前的敦煌,因絲路而繁華,煙火氣裏藏着文明的交融;如今,我們希望通過上元市集,把這種絲路煙火氣重新找回來,讓每一位來到這裡的人,都能透過眼前的熱鬧景象,觸摸到敦煌曾經的繁華。
一處基地,打開敦煌文化之門
體驗,是最好的了解方式。
為了讓游客更深入地了解敦煌文化,樂動敦煌文旅産業綜合體打造了專門的研學基地,緊扣敦煌樂舞、壁畫、古樂、絲路歷史等核心文化元素,以“體驗式學習”為形式,推出了豐富多樣的研學課程,讓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在研學中感知絲路文化,在實踐中觸摸千年文明。
走進研學基地,“莫高窟736窟——敦煌文化新空間”映入眼簾。這裡,可不是傳統的陳列館,而是一處流動的“文化秘境”。在“天音無界”展區,伎樂飛天隨光影翩躚,洪辯侍女的守護故事伴着千年梵音流轉;在“萬神雲構”區域,盛唐華裳與日月神祇交輝,靜靜訴説着絲路文明的交融史……行走其間,每一步都似在與千年文明對話。
樂動敦煌藝術應用推廣研究中心主任張靜告訴記者,“莫高窟736窟——敦煌文化新空間”共設有“天音無界”“萬神雲構”“莫高匠心”“天工織夢”“妙音尋境”五大沉浸空間。各空間緊扣敦煌文化核心,借助光影、音效、互動裝置等手段,鮮活呈現伎樂飛天、盛唐服飾、壁畫技藝等文化元素,讓游客在沉浸式體驗中直觀感受敦煌文化的盛大輝煌與千年魅力。
“我最喜歡‘妙音尋境’,戴上VR眼鏡,好像真的穿梭在壁畫的世界中。”暑假期間,參加了《樂動敦煌》研學活動的北京東城區少年宮學員張會文興奮地説,“這種和歷史互動的感覺太奇妙了!”
樂動敦煌研學基地複製的莫高窟736窟繪畫長廊,則讓研學旅程實現了從“觀”到“創”的進階。繪畫長廊中段設有開放式創作區,學子們跟着專業老師可盡情壁畫臨摹創作;長廊盡頭的展示墻上,學子們的優秀創作也成了“壁畫”。
這份意猶未盡的文化體驗,還延伸到了樂動敦煌・如意甘肅文創旗艦店。陶瓷茶具、桌面擺件,印着飛天紋樣的絲巾、繪着藻井圖案的筆記本……店內,從初稿繪製到成品打磨,學子們創作的各類文創産品排列有致,每一件都藏着青春巧思,千年敦煌元素也變得可攜、可賞、可日常實用。這些作品,是孩子們在體驗泥板畫、學習敦煌文化後,把對敦煌文化的理解融入文創設計中,全程自行完成的;為了讓學子們的創意得到認可,也讓“活”着的敦煌文化走進大眾生活,再精選優秀作品搭建渠道進行銷售。
“一直以來,我們始終用豐富多樣的活動,讓千年敦煌文化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大眾。”張靜説,隨着全國高校藝術考察團的陸續到訪,以及“學習—實踐—就業”研學閉環的逐步構建,研學基地不僅讓敦煌文旅實現了“淡季不淡”,更成為深化文化認同、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
一部劇目的“千年穿越”,一個市集的“絲路煙火”,一處基地的“文化大門”,樂動敦煌文旅産業綜合體以多元賦能的方式,讓千年敦煌文化真正“活”了起來。找對了“活化”路徑,傳統文化就能在新時代煥發出無限生機與活力,讓動人的敦煌故事永遠講下去,讓千年的絲路文脈永續傳下去……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白永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