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舟曲瀧涎産業振興示範園區,全自動生産線高速運轉,本地黃豆與雜糧經過深加工,變成腐竹、雜糧面等産品,遠銷全國各地。“在黨組織引領下,園區帶動300多戶群眾參與種植和加工,戶均年增收超過40萬元。”黨員負責人李周成介紹。這番話,正是舟曲縣以黨建激活産業動能的生動縮影。

今年以來,舟曲縣緊緊圍繞“黨建引領産業振興”目標,以農區、林區、景區黨建為抓手,持續建強組織、鍛造先鋒、集聚人才,切實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産業發展的優勢,讓特色産業深深扎根鄉土,結出群眾增收的“富民果”。
建強“主心骨”
黨組織掌舵産業航船

“以前村集體經濟薄弱,如今依託‘黨組織+合作社+企業’模式,龍須菜産業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0萬元,還帶動21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曲瓦鄉城馬村黨支部書記張俊師指着整齊劃一的科技農業大棚介紹道。在舟曲,像城馬村這樣以黨組織為“定盤星”引領産業發展的例子隨處可見。
舟曲縣按照“地域相鄰、産業相近”原則,創新推廣“黨組織+合作社+農戶”“黨組織+集體經濟+農戶”等多元模式,組建全縣“1+6”産業聯合黨委,通過單獨組建、聯合共建、村企聯建等方式,在重點産業帶、龍頭企業和合作社中建立黨組織12個,構建起覆蓋全産業鏈的組織體系。城關鎮廟溝村聯合周邊3個村成立黨建聯合體,整合集體資金髮展林下豬苓種植、林間露營基地、“紅豆咖啡屋”等多元業態,讓曾經的“空心村”蛻變為“致富村”,實現村集體年增收8萬元。
目前,舟曲已形成以“1+6”産業為核心,冷水魚、小雜糧、大蒜等特色産業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建成19個鄉鎮級電商直播平台,培育12個“甘味”農産品商標品牌,5個産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名錄,4個農産品獲國家地理標誌登記保護,産業優勢正持續轉化為品牌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
培育“新農人”
黨員帶頭激活內生動力

“這排菌棒的濕度還要再降一些,否則容易滋生雜菌!”九月,在曲告納鎮的食用菌大棚裏,村支書白瑪次仁一邊查看菌棒,一邊用藏語仔細叮囑工人。他帶頭建起2800平方米的加工車間和74畝種植基地,149萬個菌棒實現年産值392萬元,帶動83名搬遷群眾轉型為産業工人,月均收入達3000元。“黨員就得率先蹚出路子,讓鄉親們有活幹、有錢掙。”白瑪次仁語氣堅定。
在舟曲電子商務中心的直播間,黨員尹建紅手持高山花椒,熱情地與網友互動:“這是海拔2000米種植的花椒,麻味純正、品質上乘!”作為一名擁有10萬粉絲的“鄉土主播”,她通過鏡頭真實展現田間地頭,帶動本地農特産品線上熱銷。“黨組織號召發展電商,我們黨員當然要衝在前面。”尹建紅一邊介紹,一邊熟練地打包發貨。
為鍛造一支可靠的産業帶頭人隊伍,舟曲縣依託黨性教育基地、黨校和各類實訓基地,開展黨員“進黨校、進基地、進車間”系列培訓,年均培訓農村黨員1450人次;實施黨員“三培養”工程,推動39名村幹部帶頭髮展産業,200余名基層幹部參與直播帶貨。同時,設立黨員創業幫扶基金,推出“紅色信用貸”,掛牌20個“黨員農家樂”“黨員領辦示範合作社”,營造出“支部領着幹、黨員帶頭幹、群眾跟着幹”的濃厚氛圍。
集聚“土專家”
人才支撐夯實發展根基
不久前,在北京舉辦的華潤大健康板塊供應鏈大會上,甘南中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榮獲“2024年度優選供應商”稱號。作為舟曲中藏藥材龍頭企業,該公司積極對接中國農科院專家資源,成立人才工作室培育本土技術骨幹,推動黨參、黃芪等藥材通過“有機轉換認證”,成功打響本地中藏藥品牌。

“以前養魚全靠老經驗,魚病頻發,如今在專家指導下,精準控制水溫在16℃、調節pH值,養殖效益實現翻番。”武坪鎮冷水魚養殖合作社負責人桑小平,如今已成為當地公認的“土專家”。這一轉變得益於舟曲縣“引育並舉”的人才策略——通過柔性引才、項目合作等方式,引進中國農科院專家及高校科研團隊等高端人才33名,設立5個專家工作站、10個人才工作室,實施8個省級重點人才項目,獲得知識産權30余項。
此外,舟曲縣構建起“1+10+N”育才體系,建成10個人才實訓基地,選派137名專業技術人才和村幹部赴天津培訓,設立清華大學鄉村振興遠程教學站,累計開展實用技術培訓1.1萬人次,培養出一批扎根鄉村、善經營、懂技術的“田秀才”“鄉創客”,為産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智力活水”。

如今的舟曲,黨建與産業發展同頻共振、深度融合。從田間地頭的特色種植,到車間的精深加工;從電商直播間的農貨熱銷,到産業鏈的品牌升級——黨組織真正成為助推産業振興的“紅色引擎”,讓絢麗的“富民花”在白龍江畔競相綻放。(記者 馬應凱 通訊員 尚江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