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合作市卡加曼鄉,一片佔地129畝的草莓基地,正以一顆顆鮮紅飽滿的果實,為當地村民打開了通往幸福生活的“致富之門”。這個集現代農業種植、鄉村旅游於一體的項目,不僅讓高海拔環境下的土地結出“甜蜜果實”,更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高海拔環境“孕”甜蜜,科技賦能提品質
卡加曼鄉海拔平均2650米,晝夜溫差顯著、日照時長充足、紫外線輻射強,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為草莓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基地精準把握當地環境特質,引進先進的反季節種植技術,主打奶油草莓品種。得益於晝夜溫差顯著的特點,草莓糖分積累更充分,口感清甜多汁;同時,強紫外線環境有效抑制病蟲害滋生,讓草莓品質更優,上市後迅速贏得消費者青睞。
為進一步提升種植效益,基地還投入建設高標準智能玻璃溫室1座、日光溫室26座,配備先進的環境控制系統、水肥一體化設備,並通過數字化大屏實時監控草莓生長環境。這裡不僅是草莓種植基地,還兼具教育培訓、新品種展示、育苗等功能,致力於打造國內唯一的高原夏季草莓數字化種植示範基地,讓科技成為草莓産業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

就業增收“惠”民生,村民日子甜起來
“自從基地建起來,我們就在這兒幹活,既能照顧家裏,還能按時接孩子放學,每個月還有穩定工資,比以前光靠種地寬裕多了!”博拉村村民萬麼草和當子草提起草莓基地,臉上滿是笑容。
草莓基地的發展,直接帶動了當地村民就業增收。在種植、採摘、管理等用工高峰期,基地可吸納50多名村民就近就業。這些崗位大多不需要複雜技能,經過簡單培訓後,村民即可上崗,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穩定的收入來源,讓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曾經“靠天吃飯”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有事幹、有錢賺、有奔頭”的甜蜜生活。

農文旅融合“拓”新路,鄉村振興添活力
如今的卡加曼鄉草莓基地,早已不只是一個種植基地,更成為鄉村旅游的“新打卡地”。每到周末或節假日,不少城區游客驅車前來,帶着孩子走進草莓大棚體驗採摘樂趣,新鮮的草莓、親近自然的體驗,讓游客們樂在其中。不少游客還會將採摘的草莓、游玩的照片分享到朋友圈,無形中為基地“打廣告”,吸引更多人前來。
基地還主動與附近的卡加曼田園綜合體聯動,整合兩地資源,打造出“草莓採摘 —田園觀光—休閒游玩”的特色旅游線路。游客在採摘草莓後,還能到田園綜合體欣賞鄉村風光、體驗農家生活,形成“一站式”鄉村旅游體驗。這種農文旅融合的模式,不僅延長了産業鏈,增加了基地收入,更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等相關産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下一步,我們計劃擴大種植規模,引進更多優質草莓品種,提升産品競爭力。同時,還會完善旅游配套設施,增加休閒娛樂項目,讓基地成為更具吸引力的鄉村旅游目的地。” 基地技術員索玉龍介紹。
小小的草莓,承載着村民的致富夢想,也勾勒出卡加曼鄉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未來,隨着産業不斷升級、配套持續完善,這片百畝草莓基地將繼續發揮“金鑰匙”作用,讓更多村民共享發展成果,讓羚城的鄉村煥發出更強勁的生機與活力。(記者:孫婭麗 馬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