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市兒童議事會現場。
“以前提起合作市綜合樓前的爛路,大家都直搖頭。”綜合樓片區老住戶李正霞記憶猶新,“一到下雨天,巷子成了爛泥塘,出門都犯愁。”
為解決居民這件愁事,州級共建單位財政局投入20萬元資金,實施環境提升工程,讓綜合樓片區煥然一新。
“現在路平了、積水沒了,心裏也亮堂了。”李正霞連連稱讚。
社區是群眾生活的港灣,社區服務內容與水平關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今年以來,合作市錨定“扮靚州府會客廳·打造羚城共享圈”的願景,編織起“社區搭&、社工支撐、社會組織協調、社區志願者助力、社會慈善資源補充”的“五社聯動”治理網絡,列出需求清單、資源清單、服務清單,實時統計居民最迫切的需求,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基層治理難題,提升群眾幸福感。
在合作市舟曲路社區,“微心願”點亮孩子的小小夢想,“假期託管”解決雙職工家庭的燃眉之急,“夕陽在線”溫暖着獨居老人的心,“好舟到”矛盾調解巧妙化解鄰里糾紛……
這些帶着溫度的“小項目”,正是社區工作者一戶戶走訪、一次次傾聽,將千家萬戶的“心頭事”梳理分類後,用多元服務提升居民獲得感的生動實踐。
合作市組織部門、街社協同,共建單位攜手、社會力量參與,集合眾智、匯聚眾力,共同打造一個個承載幸福的“溫馨社區”。
“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居民才能更安心。”這是通欽街社區書記周芙蓉的切身體會。
合作市聚焦社區服務專業化轉型,將60名經過專業培訓的專職社工,下沉到至社區。這些社工每天穿行在樓棟街巷為居民服務,成了居民最熟悉的“貼心人”。
合作市還為社工鋪設了清晰的成長路徑,“三崗十八級”的薪酬晉陞機制保障了社工待遇,“市-街-社”三級聯動的理論+技能+資質的培養體系提供了專業學習平台,師徒結對幫帶加速年輕社工成長。如今,合作市持證社工被納入“兩委”後備,成為社區治理的“生力軍”。
今年6月,在合作市通欽街社區的小廣場上,合作市“社商居聯合服務中心”攜手通欽街社區舉辦的熱愛集市活動吸引了眾多居民。
社區提供空間,商家拿出資源——理髮店為困難老人免費理髮,小超市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藥店提供健康諮詢……這些多行業聯手的服務模式,有效增加了商業服務點位,讓居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溫暖。
在卓尼路社區,診所醫生走進社區,把健康講座、義診服務送到家門口;在念欽街社區,餐館、物業聯手扮靚家園,整治環境、提升品質……一項項溫暖舉措,將愛心串聚成鏈,為“五社聯動”注入活力。
在基層治理過程中,基層志願者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以前眼裏只有訂單和里程,現在感覺自己也是羚城的一分子。”外賣小哥王強是通欽街道“羚城民情調查志願服務隊”的一員,遍佈街頭的“紅色驛站”讓他有了歇腳充電的“家”。作為“移動探頭”,他在送餐途中發現的安全隱患、衞生問題,能第一時間反饋給社區。
“能為大家做點事,心裏特別暖。”王強説。
在合作市,“羚城民情調查志願服務隊”已成燎原之勢,黨員、樓棟長、熱心居民紛紛帶頭,群眾按需“點單”、社區精準“派單”、志願者隊伍“接單”、定期公示“曬單”、抽查反饋“評單”的閉環管理讓志願服務精準高效,一抹抹躍動的“志願紅”成為點亮社區文明、傳遞鄰里溫情的亮麗風景線。(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蔡文正 通訊員 寧清玉)

合作市誌願者為老人打掃衞生。(本文圖片由合作市委組織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