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靜寧縣原安、三合、靈芝等西北部鄉鎮層層梯田中,旱作玉米棒穗碩大進入成熟期,洋芋塊莖在土壤中悄然膨大,85萬畝旱作農作物長勢喜人,豐收景象撲面而來。
近年來,靜寧縣以“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融合”為核心抓手,持續激活旱作農業發展動能,提升糧食産量,鼓起農民的“錢袋子”,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活力。
“今年種的‘京科968’玉米,棒穗比往年長一大截,畝産將近2000斤。”在三合鄉王灣村的旱作玉米種植示範帶,村民李永永撥開玉米苞葉,看著金黃飽滿的顆粒,滿是笑意。他告訴記者,從種子、地膜到化肥,鄉上都統一供應,關鍵生長期還有無人機&&防治病蟲害,有了這些保障,種地更有底氣。
同樣滿懷期待的還有界石鋪鎮榮原農業合作社負責人王鵬。“合作社覆膜種了250多畝玉米和洋芋,農技人員指導水肥管理,玉米預計畝産1800斤以上,洋芋能超4000斤。今年合作社種植總收入有望達到30萬元,這都是‘五良融合’給咱帶來的實惠。”王鵬介紹。目前,120畝蠟熟期的糧飼兼用玉米已經開始機收,加工成青貯飼草銷往周邊肉牛養殖場,毛收入有望突破15萬元。再有多半月,其餘50畝玉米和80畝洋芋將完全成熟。
旱作農業豐收的背後,是靜寧縣近年來對“五良融合”的持續推進。目前,全縣11個種糧鄉鎮已完成19.3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平整的土地、配套的灌溉設施,讓昔日的“望天田”變成了“穩産田”。靜寧縣農技中心主任楊富位告訴記者:“高標準農田不僅提高了土地質量,還為後續良種、良法的推廣打下了基礎,讓旱作農業有了‘好底子’。”
“良種”是豐收的關鍵。今年,靜寧縣全面推廣玉米“京科968”“先玉335”和洋芋“隴3”“隴7”等種子,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同時,通過“良法”加持,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覆膜種植、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指導,確保每個種植環節都有科學支撐。“從播種到管理,都有技術員指導,遇到問題隨時問,咱農民也能掌握‘好技術’。”李永永説。
“良機”與“良制”讓農業生産效率大幅提升。靜寧縣加強農機合作社建設,實現了耕地、播種、收割等關鍵環節機械化作業,農機作業率超70%。在“良制”保障下,通過補貼地膜、提供機械、扶持種糧大戶和合作社等政策,推動旱作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記者了解到,今年,全縣高標準建成10個旱作農業示範帶,14個千畝以上示範點,形成了“集中連片整流域推動”的發展格局,85萬畝旱作農作物中,糧飼兼用玉米38萬畝、洋芋47萬畝,還在5個鄉鎮推廣種植5.5萬畝糜谷等特色小雜糧,加上夏收的20萬餘畝小麥,全縣糧食總産量預計27萬噸以上。(記者 田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