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市白銀區:黨建引領激發基層治理活力-新華網
首頁> 正文

白銀市白銀區:黨建引領激發基層治理活力

2025-09-11 08:39:26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白銀區 黨建引領激發基層治理活力

  基層治理是社會治理的堅實基礎。基層治理得好不好,關鍵在基層黨組織、在廣大黨員幹部。

  近年來,白銀市白銀區強化黨建引領作用,推動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激發不同治理主體活力,持續優化基層治理體系,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建強戰鬥堡壘

  加強新興領域黨的建設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針對新興領域企業規模和性質的多樣性,白銀區探索單獨組建黨支部、區域聯建、行業統建等多種形式,確保黨組織在新興領域的覆蓋面和有效性。指導具備組建黨組織條件的112家非公企業建立黨組織106個、24家社會組織建立黨組織18個,黨的組織覆蓋率分別達到94.64%、75%,黨在新興領域的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不斷增強。

  白銀區紮實做好抓基層、打基礎的工作,全面推動各領域黨建擴面提質,深化模範機關創建和“四強”黨支部建設,使每個基層黨組織都成為堅強戰鬥堡壘。

  分佈散、集中難是流動黨員教育管理中的現實問題。對此,白銀區做實做細流動黨員教育管理,通過“四查四訪”方式(查檔案、查資料、查記錄、查登記以及訪家人、訪親戚、訪朋友、訪鄰里),全面摸排流動黨員基本情況,登記流動黨員276人,納管率94.2%,切實把流動黨員組織起來、管理起來、凝聚起來。

  白銀區退休幹部黨員魏公河退休後依然以雙腳丈量土地,扎根田間地頭講解農業技術,精心編寫10余種農技培訓資料,用技術賦能鄉村振興。

  白銀區構建了“銀暉建言”“紅色薪火”“惠民暖心”離退休幹部黨建品牌,通過建言獻策高質量發展、向青年講述革命故事、盡己所能服務群眾等方式,讓銀發力量綻放光彩。

  一個黨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白銀區深入開展“支部辦實事、黨員建新功”活動,設置黨員先鋒崗、責任區2400余個,引導廣大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在圍繞中心、為民服務中亮身份、顯擔當,為全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打造和諧社區

  公共服務大廳寬敞明亮,增設的沙發、書吧、便民藥箱等服務設施一應俱全……走進白銀區工農路街道頤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會客廳”式辦公環境令人眼前一亮。

  黨群服務中心是基層黨建工作重要載體,也是服務黨員群眾的主要陣地。

  近年來,白銀區聚焦管理維護、場景建設、提升服務等方面,着力優化黨群服務中心功能布局,不斷提升服務效能,打造群眾家門口的“幸福驛站”。

  白銀區提出“減少辦公屬性,增加服務功能”理念,通過融入式、集中式辦公,確保群眾活動面積不低於總面積的85%,着力營造便民溫馨的服務環境。同時,設置了暖“新”驛站、愛心驛站等,為司機、環衛工人、外賣員等提供休息場所,讓服務更貼心。

  持續推動街道賦權擴能、社區減負增效。

  白銀區全面完成履職事項清單編制工作,明確街道基本履職事項平均81項、配合履職事項平均74項。上級部門收回事項平均146項,實現街道權責一致、統籌有力。建立社區事項准入制度,梳理社區居委會依法履職事項26項、協助工作事項35項,推動社區集中精力抓黨建、強治理、提服務。

  不斷創新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組織體系,白銀區通過建立5個街道、54個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全面整合轄區單位資源力量,推動城市基層治理各領域黨組織優勢互補、協同發力、融合共進。

  着眼提升服務效能,深入開展“雙報到”,將機關黨組織與社區需求緊密對接,建立健全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工作機制,廣泛開展志願服務、矛盾糾紛化解等活動,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

  繪就和美鄉村畫卷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

  白銀區深入實施頭雁隊伍建設工程,選優育強村“兩委”、駐村工作隊、鄉村人才三支隊伍,培育高素質農民、家庭農場經營者和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組織專家技術人才開展點對點技術指導,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

  以産業增效、群眾增收為主線,着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加強村黨組織對農村各類組織的領導,實現組織引領抱團發展。45個村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35名村黨組織書記兼任理事長,培育合作社領辦能人100餘人。建立産業鏈黨組織42個,先後打造了顧家善、大川渡、強灣村等鄉村旅游“六朵金花”,黃河·白銀雲客小鎮、軟兒梨三泡&加工基地、白崖子千畝核桃林等特色産業項目,鄉村富民産業不斷培育壯大,促進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持續深化黨建引領治理體系,構建村黨組織—村民小組—黨員中心戶“三級網格”,完善村規民約、村民議事協商制度,建強“微網格”、做優“微治理”。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帶頭整治陳規陋習、遏制“高額彩禮”,推動鄉村煥發文明新氣象。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富貴

【糾錯】 責任編輯:劉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