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河兩岸,8月的陽光灑在甘肅省定西市岷縣綿延起伏的田野上,中藥材的綠浪鋪向遠山。“這苗子精神着呢,現在能賣13至18塊一斤,收購商直接到村口來拉。”田埂上,西寨鎮橋上村的藥農曹緒科正彎腰查看當歸苗情。
橋上村六百多畝耕地中,兩百多畝已種上中藥材,田間地頭,當歸的葉子挨挨擠擠、綠得發亮;齊胸高的柴胡稈子直挺挺立着,頂端綴滿星星點點的黃花。
岷縣種植中藥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1985年,岷縣明確“發揮藥材優勢”的脫貧路徑,當歸、黨參、黃芪等中藥材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當年工農業總産值躍升至6730萬元,較1978年增長1.2倍。
在“洮河大拐彎”處,橋上村村委會幹部羅珍平深入田間地頭,用手比劃着村裏的土地介紹説:“岷縣是‘當歸之鄉’,有1500年的當歸種植歷史。”這裡的當歸,肉厚、質實、氣香,是國家地理標誌産品。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如今真的成為了當地農民增收的“金疙瘩”。
中藥材産業在岷縣紮下深根時,全球氣候變暖正重塑這片土地的種植格局。
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院調查顯示,1951年以來洮河流域氣溫顯著上升,1951年至2010年平均增溫速率為0.18℃/10年,1980年後升溫加速至0.63℃/10年。喜冷涼陰濕的當歸在這樣的氣候大環境下出現了減産,當歸適宜的種植海拔從過去的2300米攀升至2700米。當歸連年減産,而過去高寒貧瘠的山區,正成為新的優質當歸産地。海拔抬升帶來的晝夜溫差,讓當歸的有效成分積累得更足。
氣候倒逼當地中藥材産業從“重種植”向“強鏈條”的轉型突圍。中藥材“藏在深山人未識”的困境,讓産業鏈延伸成為必然選擇。
在岷縣西寨鎮扶農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軍宏架着手機直播賣貨,背景裏是綠油油的當歸田,他用小黑板向客戶科普岷縣中藥材的優質特性。這家合作社從單一種植到“種植—加工—銷售”全鏈條發展,切實促進了藥農增收。
他售賣的已不再是帶着泥土的“濕貨”,而是經過烘乾、切片的成品。“黨參原條粗加工後,每公斤從200元漲到260元。”李軍宏介紹説,合作社從最初5人發展至今,已輻射帶動五六千人增收,“行情好時年收入二三十萬不稀奇”。從“賣原料”到“賣産品”的躍升,正是産業邁向新質生産力的關鍵一步。
據西寨鎮黨委副書記介紹,該鎮中藥材種植面積達70萬畝,現有從事中藥材培育的企業145家。2024年岷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671元,較上年增長10%。
岷縣的中藥材發展從種植端的適應性調整向産業鏈的增值延伸轉變。西寨鎮成了全縣榜樣。“我們的農産品哪天可以實現精加工了,才能算得上是現代農業。”李軍宏説。(戚嘉慧 鄧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