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童謠陣陣的幼兒園,到書聲瑯瑯的中小學,再到實訓火熱的職業院校,如今的環縣,教育的力量正浸潤着這片土地的每個角落。近年來,環縣堅決扛起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貫通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全學段,通過硬體升級、數字賦能、師資提質、特色培育,全力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讓“學有所教、人人出彩”的美好願景,在環州大地上逐步變為現實。
硬體升級:夯實“育人基”,打造優質教學空間
教育發展,硬體先行。近三年,環縣累計投入3.5億元用於教育項目建設,為教育事業發展注入“強心劑”。其中,新建的環縣城北新區九年制學校,一次性新增義務教育學位3200個;同步改擴建的96所義務教育學校,再添1200個學位,切實優化了城區教育資源供給布局。

走進環縣城北新區九年制學校,現代化校園讓人眼前一亮:樓宇間連廊交錯,草木蔥鬱間百花爭艷,明亮的教室裏嶄新桌椅排列整齊,智慧黑板、多媒體設備等現代化教學設施一應俱全。課間,操場上學生奔跑嬉戲;飯點,餐廳裏學子有序就餐;晚間,宿舍內同伴和諧相處,歡聲笑語勾勒出校園生活的幸福圖景。
“學校環境好,老師講課有趣,還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在這裡學習、生活特別充實。”九年級學生樊瑾瑤的話語,道出了師生們的共同感受。
環縣第一中學的“蛻變”同樣令人矚目。超2億元投入用於校園升級改造,不僅新建了學生公寓樓、標準化塑膠操場,還提質改造了辦公樓、實驗樓、圖書樓,購置了大量圖書、計算機等教學設備。依託強縣中項目和東西部協作項目,學校新增外語聽讀教室、藝術教室、學生澡堂,建成VR理化生學科教室及數學、歷史等功能教室,安裝校園錄播工作站,昔日的老校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學生追逐夢想的“新搖籃”。
“以前靠板書和靜態PPT教學,學生理解難;現在有了智慧黑板和動態演示,教學直觀多了,學生興趣也提上來了。”在通用技術課堂上,教師曹懷春借助3D製圖軟體講解模型製作,學生們分組操作、專注投入,硬體設施的提升讓課堂效率與教學體驗雙向提升。

數字賦能:架起“雲橋梁”,縮小城鄉教育差
硬體升級的同時,環縣積極擁抱教育數字化,讓優質資源跨越城鄉界限。2024年,環縣投入482萬元,為全縣56所縣城學校、鄉鎮初中及中心校搭建教育專網,實現“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和校園無線網全覆蓋,為城鄉教育資源共享打通“信息動脈”。
在環城鎮馬蓮&子小學,一場特殊的音樂課正在進行:學生們通過智慧黑板,與縣城南關小學的師生“同上一節課”。動畫演示、樂器教學同步呈現,孩子們在趣味互動中學會歌曲,感受音樂魅力。
“以前農村學校缺專業音樂老師,現在有了‘專遞課堂’,孩子能跟着城裏老師學唱歌、看動畫,課堂特別活躍。”教師代小艷感慨,教育數字化讓農村孩子與城裏孩子站在了“同一起跑線”。
在此基礎上,環縣進一步創新“雲端”教育模式:一方面選派25名學科名師,每週為46所鄉村小規模學校開展“名師直播課堂”;另一方面引進“名校網絡課堂”,聯動西北師大附中、成都七中等名校,為環縣一中、環城初中4個班級輸送同步課程,讓薄弱學校與名校“隔空牽手”。
南關小學作為“名師直播課堂”核心校,已派出6名語數英骨幹教師參與授課。在分數乘法應用題直播課上,教師苗成林借助動態課件,將抽象知識具象化,6所聯盟小學同步學習。

“我們會提前和鄉村學校教師溝通學情,調整教學內容,還會聯合開展教師技能大賽、學生活動,讓優質資源真正落地。”南關小學副校長吳鵬飛介紹,學校還聯動天津、北京、蘭州等地名校,為聯盟校輸送幫扶資源,推動鄉村教育質量提升。
特色育人:鋪就“成才路”,賦能學生多元發展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不僅要補齊短板,更要擦亮特色。環縣堅持“五育”並舉,在文化藝術與職業技能領域雙向發力,為學生搭建多元成長平台。
在環縣五中,道情皮影戲社團的展示活動格外吸睛:學生們手持皮影道具,演繹《釵頭鳳》的經典故事,一招一式盡顯傳統文化魅力。除皮影社團外,學校還開設音樂、美術、書法、科技創新等多個社團,每天下午的社團活動時間,校園儼然成為“藝術與創新的樂園”。

“我們重視學生全面發展,初中階段開設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特色課程,高中體藝高考上線率保持在70%左右。”學校黨支部書記唐學芹&&,多樣化課程讓學生找到自主發展方向,近年來已有上百名特長生被名校錄取,為學生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與環縣五中深耕文化藝術教育不同,環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聚焦“技能成才”,以實踐為導向培育技術人才。在汽修實訓車間,學生們在教師指導下熟練操作設備,專注打磨專業技能。“看中汽修專業的就業前景,學校實訓設備先進,老師教得認真,我有信心畢業後找到好工作。”工業二年七班學生喬樂樂説。
該校緊跟市場需求,開設機械加工技術、新能源汽車運營與維修、數字媒體技術應用等熱門專業,與多家企業開展訂單式培養,同時從企業引進技術骨幹擔任兼職教師,選派校內教師參加技能培訓與大賽,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2023年起,學校還與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展中高貫通人才培養,組織學生走進高校體驗茶藝咖啡製作、學習高鐵乘務課程、感受非遺文化,既拓寬學生視野,也為其打通升學深造通道。
從硬體升級到數字賦能,從特色培育到師資提質,環縣以“全鏈條”發力、“多維度”深耕的實踐,勾勒出縣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清晰脈絡。如今,在環縣,每個孩子都能在適宜的教育環境中找到成長方向,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站在新起點,環縣將繼續以教育為筆、夢想為墨,書寫縣域教育發展新篇章,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教育的陽光下拔節生長,綻放獨特光彩。(記者:敬晶晶 雷興宇)
